|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郑楚彬
  年关将近,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比如,苏州的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联建科技和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就先后宣布关门停产。业内人士估计,春节前东莞至少还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有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危机这次真的来了。
  其实,中国制造业危机早已不绝于耳了。不管是从珠三角制造业往内地大迁移,还是国内制造业迁往周边经济欠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由于在解决民生就业、国家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发展颓势一直令人担忧。在人力成本、租金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等影响下,中国制造业的利润每况愈下。虽然国家多年前就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号召,并且陆续投入不少资源加以扶持,同时鼓励产学研联盟等创新模式,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企业创新思路,但是,却一直成效甚微,难以振兴制造业。
  众所周知,知识和创新是任何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制造业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但是,中国制造业却罕有通过创新走出发展困境的。笔者认为,这并非制造业经营者们不愿意倾听采纳逆耳忠言,而是难以落地执行。
  中国虽然早已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与企业携手创新的成功案例也不胜枚举,但是,对于国内数以万计的私营制造企业主而言,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照顾范围极为有限。由于创新的风险太高,成本也不菲,私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的实力;与此同时,国内目前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工业产权保护力度较为有限,即使企业家创新成功了,其成果也极易被竞争者所复制,并和自己在市场上产生恶性竞争行为。因此,更多的制造业主们不愿意去尝试创新,而更愿意通过代工甚至抄袭模仿等急功近利的手段,去参加市场竞争,获取短期利益。
  但是,在世界制造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们如果不创新,将面临着关门大吉的命运;如果要创新,却普遍缺少资源,特别是国家资源的有力支持。怎么办呢?
  笔者认为,通过内部创新机制,获得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突破,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不适合中国众多的个体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要知道,在一个制造企业里,不管是建立内企业家、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亦或是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利润本来就不高的制造业而言很难承受。
  但是,如果制造业主们通过企业联盟的创新模式,则既可减轻企业单打独斗的压力,也可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在产品研发方面,更易取得成功,并通过专利法等法律保护,保证能够共享创新成果。目前,比较值得借鉴的成功创新模式比比皆是,比如耐克品牌的星型模式:耐克充当联盟盟主。其通过垂直供应链,专注于产品技术研发,而将生产制造、销售等业务外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进而保持了恒久的市场竞争力。无独有偶,苹果的成功模式也大同小异,其将生产制造交给了富士康,手机壳等零部件的制造也外包给了一些知名企业。当然,私营制造业主们也可以通过伙伴地位平等的平行模式,或者利用技术外包或标准件供应关系组建核心团队的联邦模式展开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的创新固然重要,市场创新特别是渠道创新则必不可少。实际上,众多私营企业早已通过企业联盟的方式,建立了强大的高质量的可靠的营销渠道。比如,当今较为新型的垂直分销系统、水平分销系统以及多渠分销系统,都已经被实践证明为市场竞争的新型利器。
  笔者认为,创新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法宝,在制造业林立的当今,创新已经延伸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了。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领先的市场竞争地位,只有告别各自为战的一盘散沙模式,携起手来,集中更多的力量,去研发新产品,才能在世界上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