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9 20:36:52
|
查看全部
3、第三种:行动体验先行的思维
经过长期的顾问实践,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改善革新之心培养模式,即行动体验→收获自信→改善变革,然后收获改善革新成果。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发现这个模式在培养改善革新之心,促进员工参与方面十分有效,而且快乐、和谐和可持续。与前两种思维相比,这是一种转化率最高的改善变革之心培养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从展示并让员工目睹问题开始,而我们倡导的模式却是从动员员工体验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开始,出发点不同,收获的成果也大不相同。大致的做法如下:
首先,选取某一类(而不是某一个)与员工当前的意识和能力相匹配的问题,制作识别、记录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实用教材。在改善革新之初,通常选取诸如整理整顿或布局调整等简单问题比较合适。其次,针对所选类别的问题,对员工进行细致的解说和讲解,并确认相关员工真正理解如何识别和解决此类问题。第三,具体辅导这些员工识别、记录和解决所选类别的问题,并手把手指导他们用指定格式把改善革新成果进行总结。第四,让员工代表就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发表讲解,接受公司领导和同仁的检阅和喝彩。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始终把员工看成是现场的主人,是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解决问题。通过让员工亲身体验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员工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员工尽快树立改善与变革的信心和兴趣。
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可以不断升级问题的广度和难度,持续提升员工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步培养优秀的改善革新文化。
有这样一个事例相当引人入胜。我们辅导深圳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工厂做精益改善,为了提升某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我们按照以上步骤展开工作。首先,我们结合这条生产线的特点和浪费问题,制作了一份简单易懂的关于《动作分析和效率提升》的学习资料。第二步,我们对生产线共80多名作业员工进行了一次集中培训,用录像和图解的方式等细致讲解工序分解、动作分析以及消除浪费的事例和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效率提升工作进行了动员,建议大家来一次识别浪费和消除浪费的竞赛,看谁做得好做得快。第三步,我们给每位员工发了一份工序动作分解分析表,动员每位员工如实记录自己工序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时间。第四步,所有员工在约定时间内积极提出并具体实施减少甚至消除浪费的改善。
用了四个月不到的时间,这条生产线效率竟然提升了近40%,受到了公司高层的高度赞扬。从此之后,这条生产线的员工信心和兴趣倍增,改善革新之心被完全点燃,成了全公司改善革新活动的标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采用第三种方式,让管理者和员工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比培训学习和目睹问题更能激起员工改变的愿望,更能养育员工改善变革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