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时候,学前幼儿并不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这时候,孩子需要大人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感觉与情绪,更重要的是,需要大人帮助幼儿明白「自己的反应是正常且被接纳的」。了解与接纳,是开始情绪教养的第一步,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赞成孩子哭闹或是乱摔东西的行为。《让孩子安心做自己》一书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开学第一天,李坤珊班上来了一个四岁的新生史帝夫,他因为不想来这个班级而拒绝跟大家进行团体活动,甚至在助教玛莉老师耐心劝他时,愤怒的踢桌椅大吼:「我恨新教室、我恨你。」于是李坤珊跟史蒂夫进行了以下对话:
老师:「我知道你恨新教室、新老师,你想回到雪丽老师的班级去。」(用孩子的话帮助孩子指认情绪),史帝夫一直点头。
「你好生气!你好生气不能去雪丽老师的班上,你也好害怕待在这里,对不对?」(帮助孩子厘清事件和情绪间的关联性)
「每个人都会生气,生气没有关系。」(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史帝夫:「我不想来这里,我真的很生气。」
老师:「我知道,你好生气!你需要我抱一下吗?」(提供安抚的建议)
在抱了史帝夫几下后,老师继续跟他说:「我知道你生气,生气没有关系。但你用力踢桌椅、对玛莉老师大声吼叫,这样你会受伤、会把东西弄坏,也会让想帮你的人难过,是不适合的。等一下我带你去把桌椅扶好摆正,也去跟玛莉老师说抱歉。」(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这次选择的行为是不合适的,以及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接着,老师询问史帝夫:「我现在必须回去带大家一起唱歌,你要跟我去,坐在我旁边吗?还是你想坐在旁边的小椅子上,看我们唱歌?」(提供孩子目前能做的选择,帮助他往前走)最后,史帝夫选择加入大家一起活动。
从书中这个例子,李坤珊示范了该怎么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方法:从第一步帮助孩子指认情绪,接着接纳情绪,并且找到情绪与事件的关联。此时,孩子会因为被接纳而降低气愤的程度,这时候再跟孩子厘清行为哪里不恰当,并告知孩子该如何为行为负责,最后再提供孩子转移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困扰。
在处理孩子的生气事件时,大人应避免卷入孩子的情绪里。因为孩子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大人一旦跟着生气,只会让孩子更困惑、害怕、生气。
教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让我们懂得欣赏家中的小大人,「要不要爱孩子,从来都不是个选择,但要如何爱他,却是个选择题。这个选择不会很容易,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都是个谜。所幸,只要你了解他,如何爱他就有道路可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