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23 23:01:37
|
查看全部
二、近代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钱德勒(Chandler)在1962年发表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掀起了研究企业战略的浪潮。该书阐述了环境、战略和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战略的研究形成了“设计学派”(DesignSchool)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这两大学派。这两个学派均注重对环境和市场的分析,把企业的经营活动视为在统一战略指导下的相互关联的整体,从而提高了对企业战略问题的认识。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教授,他于1971年发表了设计学派的经典著作《公司战略概念》。
他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过程,由此企业战略可分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阶段。安德鲁斯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制定战略的SWOT分析框架,即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要将企业的目标、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同时避免不确定带来的威胁,通过趋利避害,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安索夫(H.Igor Ansoff)教授,他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了战略构成的四个要素:即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其中,协同效应和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协同战略,成为企业兼并、收购以及战略联盟的理论源泉。1972年安索夫又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正式提出“战略管理”的概念;1976年安索夫在《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在1979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和1984年出版的《植入战略管理》两本书中,安索夫不仅将战略的要素扩大为八个方面:即外部环境、战略预算、战略动力、管理能力、权力、权力结构、战略领导和战略行为,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业已提出的一套广为学术界、企业管理实务界所接受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Methodology)、程序和范式(Paradigm)。安索夫的这些著作被公认为是战略管理的开山之作,他本人也被尊称为“战略管理鼻祖”和“一代宗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