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1|回复: 3

职场纵横:深陷“高薪招聘”诱惑的大学生们

发表于 2015-2-24 14:21: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薪招聘的诱惑

   2011年8月份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出现一家海员招募机构,他们不仅在内蒙古一些大学中进行招募,还在网络上发布带有优厚条件的信息吸引全国的大学生前来报名。11月23日,江西理工大学化材学院冶金专业学生王某受其诱惑,变卖老家房本并以休学为代价前来内蒙古报名。

    “外面都在宣扬大学生找工作难,所以我想找点捷径,于是到了大三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索高薪招聘信息。”小王告诉记者。他说,这家公司自称是国家海事局下属的一家正式机构,负责为国家海事局招聘海员,公司是在得到国家海事局的认可、委派下开展工作的。按照规定,公司对定向委培生收费包括体检费、教材费、住宿费、英语培训费等费用,分学期缴费,其中如果是理工类专业应、往届毕业生只需一年专业学习一次性费用为34800元。

    公司的招募条件十分宽泛,不受视力 、身高等条件限制,只要交够学费就可以进行培训成为海员。“我个子很矮,从小就自卑,但是招聘的老师说我这样矮小最合适当海员了,个子太高船舱装不下。”就这样,小王越来越痴迷这次的招聘了。

    小王告诉记者,在这家公司的网站上还贴有国家领导人到公司考察的照片,他当时一下就被吸引了。而且公司保证:学员毕业后就是高级船员,可以直接跑日本韩国巴拿马航线,年收入有4万元至6万元,同时还为学员上三种保险并发放住房公积金,总之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比国家公务员的工资还高。

    小王到达呼和浩特市后,这家海员招募机构一名负责人千方百计想让他赶快把钱交出来,小王开始觉得可疑,便没有交钱。最近,他找到媒体呼吁有关部门对此进行进一步调查:到底国家有没有委派这样的机构进行招募海员,如果是假公司,希望能对其行揭发,避免更多的大学生上当。

    记者与国家海事局取得电话联系,国家海事局有关人员正式告诉记者他们没有委派过任何公司进行招聘海员,最近他们接到过全国很多地方的投诉,一些骗子公司以国家海事局的名义进行招摇撞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4:21:50 | 查看全部
求职陷阱防不胜防
    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刘某,最近求职时也险些上当。一家保险公司招聘讲师,小刘交了300元报名费,结果却发现,一进来单位就要求进行培训,几项培训费下来需要三四千元。“这投入也太大了吧,根本就是陷阱,看来只能让300元报名费打水漂了。”小刘无奈地说。而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同学也表示,求职中也遇到过类似要求缴纳几千元培训费的情况。

    另外,在大型招聘会上,往往有很多流窜着的“秘密招聘”。

    前不久,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小常在招聘会现场多次被几个流动招聘者拦住,他们通过一番交谈了解应聘者的求职岗位,然后对号入座告诉应聘者,“我们就缺你这样的人才。” 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所谓的大公司多是一些做推销的。“多亏我辨别能力强,否则就被他们的花言巧语给迷糊了。”小常说。

    江西某大学的刘佳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还是在学校体育馆举办的大型招聘会呢,招聘会最后一天,很多单位都已经离开了,现场比较空,一个30多岁的男人一直东张西望走来走去。后来他拦住我,问我英语水平怎么样,说是去外国一个什么公司做翻译。我一听就觉得是骗子,理都没理他就走了。我注意了一下,他总是拦住女孩子问,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遇到欺骗行为的毕业生多数都没有投诉过,而是选择“自认倒霉”,再继续找寻其他的工作。小刘认为,现在求职竞争如此激烈,实在没有时间来计较受骗上当的得失,有投诉的精力不如在找工作上下下工夫,再说投诉了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就当是一次教训吧,下次自己把眼睛擦亮一点就行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位同学这样告诉记者。她说,自己身边其他上当的同学,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投诉这么回事。

    内蒙古慧聪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献华分析说,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什么维权意识。此外,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不愿意付出维权成本。维权过程的确需要时间、耐心甚至是金钱,所以遭遇欺诈的大学生几乎全部选择放弃权利。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善良”无形中滋生了一些用人单位和不法分子恶意行骗的温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14:22:20 | 查看全部
谁来堵住求职陷阱?


高校毕业生拥有高学历,在就业群体中还是很有优势的,但是为什么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这么容易上当?记者与小王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她说小王是个很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小伙子。入校两年多时间,学习比较认真,大学一、二年级都获得过奖学金。他非常聪明,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总希望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也许是这想走出去创业的想法太急切了吧,所以才想办法走捷径。”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认为,大学生在求职被欺骗和失败的情况下,承受的压力过大,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在求职失败或者被骗后,如果看到其他同学因为一些原因“走捷径”,较快的达到目的地,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偏见。只看到欺骗倾轧,钱权交易,导致“一切向钱看”,甚至怨恨父母,怨恨社会。一心也想为自己找“捷径”,放弃正当努力和奋斗。校园里在毕业生中流传的“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就是这种观念的衍生品。

    江西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办负责人易文斌说,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安全工作非常重视。每年的九、十月份,每一位毕业班的学生都会收到由学校毕业生就业办印制的《告毕业生加强就业安全防范通知书》。这份通知书提醒毕业生在找工作中,要注意防止卷入传销活动、预防钱财被骗、防止网上求职上当受骗。“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相关法律常识的教育。”

    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就业科科长舒正名说:“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有贪欲,很多毕业生上当就是因为贪图高薪。每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分配办都会联合各高校举办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把用人单位请到校园来。这些用人单位都是经过审核的,学生和这些用人单位接触,不用担心上当受骗。”另外,舒正名说,江西省各高校都把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范畴,结合学生受骗案例加强对学生就业安全防范意识。

    张献华建议,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自行收集信息是一个方法,但是还是应该主要通过学校、政府相关部门的活动来求职。特别在网络求职的时候,更应该三思而后行,在遇到欺诈陷阱等问题的时候,最好还是用法律手段维权。

    他建议,如果用人单位出现违反规定收取各种费用或者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等不法行为,求职毕业生就要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递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4:50:1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