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2-25 07:38:57
|
查看全部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这也反映了社会的职业匹配度和变化着的职场心理,那么,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大材小用”反映社会心态和职业匹配度
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脱节,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紧缺
我国的人才配置经历了两种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是由国家来配置的,行政干预的成分较强,大学生都是国家包分配。“那时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螺丝钉’、‘我是**的一块砖’,没人会提。我国由于教育改革滞后,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和社会需求脱节;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经济发展结构与人才培养脱节,经济结构转型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高校扩招造成普通人才供给偏多,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却很紧缺。
人们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有“大材小用”之感,除了自我评价以外,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的评价体系有关。“我国现有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基本就是金钱评价体 系,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有钱。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有误导、误区。”李强认为,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有很多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都没有得到应得的 尊重,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不被尊重。“我国以前有八级技术分级制度,在工厂里一个人能当上4级工、5级工,就很受人尊敬。现在的打工者,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 了很大贡献,为啥叫流动人口、农民工?看一下国外,制造工艺最好、技术操作水平极高的德国等国家,也是最尊重各种技术工人的。”李强说。
“材”不仅仅是学历和资本,“用”不简单等同于成功
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氛围,避免“人才高消费”,大家都做好自己分内事
要避免人才浪费,做到人尽其用,迫切需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晋升的平等竞争环境。同时还要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其中既包括自我评价,更重要的则是社会评价体系。
“何为大材、何为小材?对人才要有正确的认识,对成功也要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不能单一的以金钱或者学历来界定‘材’,也不能把‘用’等同于所谓的成功, 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岗位职责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用’。古代的卖油翁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平凡的工作都有值得钻研的地方。只要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者的 氛围,人们爱岗敬业,大家都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行业的整体水平就会提升。”
如果整个社会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一定程度上也能避 免“人才高消费”现象。有专家表示,现在很多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普遍提出高学历的要求,本科生或者专科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却把门槛提 高到硕士甚至博士,这种人才的高消费实际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感叹“大材小用”的年轻人更要脚踏实地,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不能因为自己的高学历就认为自己是“大材”,轻视眼前的工作。大学生有知识、有能力,却缺乏实际经验。也有专家认为,“大材小用”本身是个 伪问题,任何工作都是“干”出来的,不能指望“牢骚”和“抱怨”给自己带来好工作、好职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