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沉浸在木雕艺术世界里的黄时中
湖北省大冶市茗山乡,是闻名海内外的名人之乡和花卉之乡,在茗山乡偏远的一隅,有个村庄叫郭庄村,却无法让人忘却,但这里木匠和雕花匠众多,是茗山乡附近远近闻名木雕艺人的集中地,而黄时中父子其中的佼佼者。
黄时中,现年65岁,出生在茗山乡九龙村郭庄湾的一个木工世家。(第三代传人)木工雕刻50年历史,儿子黄丘云,现年43岁,第四代传人,二十四年木雕历史。
据黄时中来人回忆,其爷爷黄治金(第一代)生于1897年,享年90岁,做六十多年木工手艺,其手艺是方圆几十里内小有名气,曾在当时的矿山区(今陈贵镇)木器社里被大伙称为“木匠王”。
当时,黄时中随爷爷学艺,爷爷见他木工做的不错,又发现他喜欢泥塑,绘画,雕刻……黄治金建议他深钻木雕,希望他继承和开创木雕艺术一片新天地。他们村就是传统的木雕之村,有着许多优秀的乡间木雕艺人,黄时中听从了爷爷的建议,便开启了他的学艺过程。
当时的乡下是农业合作社,国家政策以农为本,一般人不允许学手艺,只能下地种田挣工分。黄时中在种田之余偷偷学艺,从此无论走到哪里,都留心观察别人家的雕花家具,回到家中慢慢描画图案,白天出工,夜里就偷偷学习雕刻技艺,发现自己做出的花板有模有样,就越来越感兴趣,就一发不可收拾。
小小的郭庄村的木雕艺术已经不能满足黄时中的求进欲望,黄时中在方圆到处打听名师名匠,只要有出众的木雕艺人,黄时中就时刻研究学习他们的雕刻风格,模仿传统木雕艺术,反复研究,综合各家之长。在不到数年时间,黄时中的手艺在他们那个素有木雕之乡的小山村便鹤立鸡群,独树一帜。
黄时中在木雕艺术的道路上一路走来颇为坎坷,年轻时深爱的妻子重病撒手人寰,留下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孩,最小的才三岁。为了挣钱养活一家人,黄时中没有再娶,将心思完全放在了木雕世界,在农忙时下地种田,农闲时上岸卖手艺,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其为人品格以及木雕手艺在方圆十几里传为美谈。
儿子黄丘云是家里老大,初中毕业便从父学艺,随父亲走南闯北,逐渐承接了父亲衣钵,学得一身好木雕手艺。为了发扬木雕艺术,黄丘云离开了父亲,足迹走遍了浙江、安徽和北京城。见过世面的黄丘云充分汲取了东阳木雕以及徽派木雕的精华,木雕作品人物传神,线条圆润,刀法自然,让人一看便爱不释手。
正当黄时中父子俩在木雕艺术的路上越走越宽的时候,2010年,黄时中老人病倒了,而且是恶性食道肿瘤。黄时中放弃了京城高薪,回家照料老人。被医生判了死刑的黄时中老人念念不忘木雕手艺,在病情稍微好转一点的时候,便回到家里,儿子黄丘云拗不过父亲,便在家开设了木雕作坊,与父亲一起开始了新的木雕艺术创作之路。
也许是醉心于木雕艺术的黄时中得到了上天眷顾,几年来,他的病情非常稳定,这让黄时中及其家人感到十分的欣慰。记者在黄时中家里采访他时,能感受到他的心态十分平和,他认为,我的病情谁也不能预料到结果,趁现在身体还好的时候,我要再加把油,雕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
在黄时中家中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他案头放着一摞关于木雕艺术的书籍,黄时中告诉我,木雕艺术永无止境,我虽然干了50多年的木雕艺人,但自认为还只是刚入门,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老人随手翻开一本《东阳木雕》书籍,用自己独到的眼光,评价起了东阳木雕的艺术世界。在谈到儿子黄丘云时,黄时中老人眼里露出了满意神情,他说,儿子有着自己当年好学刻苦的影子,现在手艺和自己已经不相上下了,但儿子还很年轻,雕刻艺术道路应该走得比我还要远。
黄时中老人一生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不懂历史典故和绘画艺术,但自幼聪明过人的他十分注意善于学习,也喜欢观察自身周围的一草一木,这为他今后成为木雕之乡的佼佼者埋下了伏笔。黄时中老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虽然一生中作品无数,但是由于市场化的原因,为后人留下的传世之作的还是少之又少,他准备在退休之时,抽出一段时间,专门创作自己喜爱的顶峰之作,为自己的后人留下一些印记和痕迹。
在黄时中老人家里到处堆放着木雕作品,他的作品聚合了东阳木雕和徽派木雕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典故或者田园农耕趣味,其作品中的人物、花鸟、草木等圆润传神,栩栩如生,深得人们喜爱,走南闯北数十年,他到处留下高品质的创作,其中还有的雕刻作品被一华侨带到美国珍藏。(黄国强)
|
-
雕刻
-
绘画
-
展示作品
-
作品
-
和儿子一起展示作品
-
雕刻的太师椅
-
雕刻的神龛龙柱
-
雕刻的历史典故牌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