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99|回复: 23

【大家说说看】您的故乡,变了吗?

发表于 2015-2-26 08:55: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t01a350f49c68717fe4.jpg      春节期间,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一篇返乡笔记《看沧海桑田,看人情冷暖》广为传播,而后,不少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写出他们眼中的回乡见闻,写出他们眼中的今日农村。 (新华网)
    欢迎平台的老师们都来说说看,自己的家乡变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09:00:15 | 查看全部
时间:02-21
文/王磊光
春节回到家乡有很多感慨吧?尤其是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的这一群体。

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在2月的“我们的城市”论坛上分享了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正文: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来源:新华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09:02:22 | 查看全部
【侠客岛】
2015-02-25 06:32:41来源:海外网
侠客岛按:

  春节期间,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一篇返乡笔记《看沧海桑田,看人情冷暖》广为传播。侠客岛岛友“笔者”发来文章说,王在文中提到的老家“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就是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

  “笔者”对罗田县十分熟悉,对王的描述非常亲切,王说“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而《L县见闻》中提及的“三里畈”等,即是罗田的地名。

  “笔者”还发来了,其4年前到罗田县某山村过年时,与岳母对聊的“返乡笔记”。虽是4年前的文章,虽是一个山村农妇眼中的家国大事,却值得一读。文中内容除标注外,均以2011年为背景;部分标注的内容是“笔者”根据今年的情况新写的。

  “笔者”说,在罗田县,有见识的,也许远不止走出去的王磊光博士生,也包括村里的农妇。关心家乡发展进步的,还有博士的父母亲邻。“笔者”还说,罗田真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八山一水一分田,九资河,天堂寨,板栗,甜柿,茯苓,山泉水,板栗炖鸡汤等等,很美,很美味,很值得去看去尝。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刘邓大军曾“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区L县:一个农妇眼中的村中大事

  ——与山村岳母聊天记(2011年2月16日整理)

  聊天地点:湖北罗田县某山村

  聊天人甲:岳母,农妇,小学三年级毕业,53岁(比城市同龄人明显显老)

  聊天人乙:笔者,在京工作

  核心提示:身为山村识字不多的农妇,岳母的话题和思考,件件是琐事,又件件是大事。

  春节期间陪妻回乡赋闲,住在岳父家“山间别墅”——临近义水河的一个“塆子”,当地农家大都二层小楼,院后青山一座,院前竹林一片,喜鹊鸣叫天天,山泉水有点甜。用当地板栗、当地山泉水、当地土鸡,熬制的“板栗炖鸡汤”被誉为“罗田国宴”——前提是“当地”。(注:笔者2015年再到这个塆子过年,发现几座大山被拆平了,据说要建古城搞旅游,又说,进展不太顺利。)

  除了下地割菜,买买年货,走走亲戚,看看电视,无太多事可做。一日饭后,饭桌上,与岳母聊家长里短。主要是她说我听,她用罗田方言(鸟语花香之“鸟语”),我用标准普通话。我听不懂的,她就重复一遍。

  聊完一想,这些话题,虽是家常,源于村邻亲属家庭琐事,但又极有普遍性,件件事关国家大事(如留守儿童),乃至国际大事(如全球金融危机)。

  1,农村细伢不识爹妈——留守儿童问题

  细,在罗田话里表示“小”,细伢,即小孩。岳母说,村里年轻人,结婚生完孩子,孩子七八个月时,小夫妻就双双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这样一走大半年,有的一两年,一回来,小孩两三岁了,他就认奶奶,不认识爸妈,更不让他们抱。这种情况不少。都说打工是为儿女,到头来,孩子不认你了,那还有啥意思。

  农村人出外打工是挣钱多了,可就是一年一年见不着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在家就近打工,比如在县城的“食为天”(一家食品厂)做工,挣的不多,但天天能回家。

  笔者思考:这些年,媒体上关注留守儿童(主要指学龄儿童)已经很多,但关注留守婴幼儿的不多。事实上,婴幼儿时期同样是极为宝贵的成长期,“细伢不识爹妈”现象同样值得关注。

  笔者老家在中部某省农村,表弟表妹侄子侄女多为留守儿童,大都留守几年后,学习成绩下降,然后考学无望,于是也南下北上地打工去了。所谓“农民工二代”。笔者老家所在村隶属的镇上,有一个幼儿不识打工归来的妈,他妈说“我是你妈”,他反骂说“你是俺妈?我还是恁爹嘞”。

  2,农村打工女孩未婚先孕——民工情感生活

  岳母举了村里村外几个例子(因涉及真实人物,实例免去),说现在女孩大都初中毕业后,十六七岁就外出打工了,南方去的多。打工两年,一回家就得结婚,因为啥?交朋友谈恋爱,怀孕了。她们不太尊重自己,不知道自个保护自个。怀孕了咋办,家长小孩都好面子,只好结婚。嫁的好也好,有的嫁的还是穷,有的嫁到外地,又适应不了。还有的生了孩子,有兔唇等毛病。

  到了年龄,谈恋爱是应该的,现在都讲自由,大人也管不着。但一谈恋爱就怀孕,就是个问题了。有的家长,比如某某家,今年不让女儿外出打工了,怕在外边恋爱惹事,准备给她在家相亲。

  笔者思考:农民工找工作问题、收入问题、春运买票问题,媒体多有关注。此为从他们赚钱谋生角度考虑。事实上,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农民工感情生活,同样值得关注。近年,有的企业给农民工夫妇提供了夫妻房,还有的地方向(男性)农民工宣传防艾知识。现在看来,除了农民兄弟,农民姐妹——尤其是未婚年轻女孩,有必要普及一些如避孕等自我保护知识。

  3,农民不爱种庄稼了——粮食安全问题

  放眼所见的田地,除了旱地种有青菜萝卜外,水田大都抛荒。据说,以前冬季是要种冬小麦和油菜的。现在,只有极少户人家冬天才种小麦和油菜。岳母说:划不来,一亩小麦能产三四百斤(远低于北方大田地的产量),油菜产量也低。以前种两季稻,现在也都种一季稻,插完秧,打打农药,其他时候基本不管理了。板栗树开春了要松土施肥剪枝,现在有的家庭,也懒得做。

  种庄稼伺候板栗树太费时间,腾出时间做工,挣得更多。比如某某,给人家盖房子,他是大工,一天能挣一百。小工也能一天挣六十。在“食为天”做工,一年能挣八九千。外出打工挣得更多。(注:罗田盛产板栗,当地人称是全国板栗第一县,县里有板栗交易市场。2015年春节到罗田时,岳母说,家里去年的板栗基本绝收,其他人家的也很一般,可能与花季时雨水太大有关,病虫害也多了)

  笔者思考:(2011年)2月9日,北京及河南商丘等地喜降“今冬第一场雪”(事实上早已过了立春),雪不大,山东河南等地严重旱情尚不足以缓解,小麦依旧有减产之虞。国际粮价据说涨了。

  无农不稳。为了粮食安全,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始终不敢动,每到旱季涝季,国家领导人比农民还心焦。今年(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定在农村水利上。粮食安全问题中,还有一个问题没法回避:

  愿意好好种粮食的农民不多了,以种粮食产量高为荣的农民不多了。他们都搞“兼职”去了。

  4,河里铁砂涨价了——金融危机后世界开始复苏

  岳母说,当地人还有一项经济收入:河里淘铁砂。前几年,到处是淘铁砂的大船,弄浑浊了河水,河床也这儿深那儿浅,河道被沙堆堵塞,夏天下大雨,行洪不方便,还污染了县城的饮用水源。后来治理了,不让大船淘铁砂。一家一户的,还可以用吸铁石(磁铁)套在木棍上去淘,一天一人能淘几百斤。

  铁砂按一吨的含铁量算钱,一个百分点,前年是4块钱,去年(2010年)最贵11块。河里铁砂含铁量高,一般50%左右,最高的63%。按50%算,淘一吨铁砂,前年(2009年)能卖200元,去年(2010年)最多能卖550元,贵了一倍还多。

  笔者思考:此前的一次聊天中,岳母分析去年(2010年)家里收入提高了时说:前年是金融危机影响,收入不好,去年就好多了。当时,我有些诧异,山村农妇竟然也知道并且极为自然地说出了“金融危机影响”,这足以说明:这场危机如同水银泻地,确曾深入城乡各个角落;大众媒体(农村以电视为主)使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有缩小趋势,一些热门词汇不是城市人的专有。

  事实上,铁砂的价钱,同样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2010年),我国经济率先在全球复苏,全球经济也大面积复苏,由于建筑市场大量使用钢材,国际国内钢材价格上涨。石子掷河,波纹波到这里的山村时,就是铁砂价格上涨。

  城市和农村紧密相连,中国和世界互不可分,地球已是地球村。(注:2015年的今日,铁价已成一些地方头顶的阴霾。此一时彼一时。这与大的经济周期有关,也与国际经济形势有关)

  5,修路修到干部家门口——发愁路仍是不少农村的现状

  村里有几人做官,其中一位官至“局级”(科级),住在村里。去年(2010年),此官员拉了一笔钱,在村里修路,一直修到自家门口,然后水泥路戛然而止。

  而再往西修十几米,再修过两三户人家,就能到塆子最西的岳父家。岳母等几家人决定去村里争取,说修路既然毁了家里的地不赔偿,就应该把路延伸十米,人人能享有。村里说,是那拉钱来的干部不让修。大家问原因,被告知:钱是我拉来的,你们家又没当官的,又不用开车,修了路也没用(注:这段话是转述的,可能未必如此冰冷,如此让人感到难受。希望是转述时转述错了。另外,如果这篇文章被侠客岛选用,一些媒体转载时,请一定不要用这句话作为标题——你们媒体啊,标题党太害人)。

  现在,修路的停工了,水泥路到干部家门口修了个平台,然后就止了。后来,几经周折,村里说补贴些钱,让剩下几家自个修剩下的那一段,“局级干部”依旧是不乐意。生活在农村,家长里短,一言难尽,其中还有诸多细节,不一一罗列。日常琐事等等,非常复杂,修路的问题,可能是各种问题的集中爆发点。

  笔者分析:为村里做好事,应该骄傲才对。用把路修道自家门口来显示身份,或其他目的,真是如村民说的,“弄得大家不是怕你,而是恨你”,就得不偿失了。当然,我们国家的干部,大多还是好的,一些人更多会是用帮助乡邻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非相反。

  国家这些年虽然一直在大搞交通建设。但目前为止,路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山村路的问题,仍是个问题。(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农村路的问题,但主要关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只把路修到自家门口,固然或许有一些特权意识在作祟。如果说从中能透出部分官员点滴心态的话,其实更让人联想城乡差距——在城市,好像没听说过“干部住的小区有路,普通人住的小区没路”的情况,无论何处,路都修得好好的,公交车也尽可能通到最偏远的郊区。在农村就不一样了,有关系的,能优先拉来修路款,能把路先修到自己门口。有人说:这多正常啊!或许,可怕的就是这种“正常心理”。

  6,生孩子与买房子买车子——都市白领的生活现实

  在都市生活,经常(请注意“经常”这个词)会被问到,买房了没。答案是,没买。暂时真是买不起。然后呢?然后,心里有压力,继续好好工作。

  聊天时,岳母说:房子的事,40岁了能买,50岁了还能买,但是孩子要早生。

  我和妻子结婚时,是租房,至今还是。岳母并未逼我们买房,而是说以后还能买,但孩子要早生。这让我多少有些汗颜,即便不是好面子心理。

  笔者思考:在都市,白领如何生活得好(物质、心态),是考验智慧的,智慧该用在何处,更是考验智慧的。时下,判断成功与否,都市(农村类似)的现实是,更多的是看你家有几套房。如果你有眼光并且当时有钱,几年前买了房,现在就相当于比他人多赚了数十甚至几百万。年轻人的创造力,已经大多为一套房而汲汲,其他行业的利润,也大量地被房地产和投机者榨走。

  不是所有的岳母都是逼迫女婿买房,但所有的女婿都希望有一套房,让家更可靠,可以触摸。继续租房吧,先淡定淡定要不?(注:随着时间发展,各种问题都会慢慢解决。现在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还关心买车摇号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09:03:14 | 查看全部
他们为何逃离农村?

摘要:在很多家庭,每年最开心的日子就是春节,除了节日,更重要的是外出务工一年的孩子回来了,带回一年的工钱,可以盘算着盖房置办彩礼,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就是希望,在贫瘠的土地上,再没有比希望,更让人感恩祖先保佑的了。

  作者:刘宇翔

  每年春节,当在大城市工作、读书的jack、johnson 、davis 、alice 、Amanda等等从四面八方回到阔别一年的故乡,还原成狗剩、墩子、狗大、翠花、十三妹时,他们大抵都会淡淡地感伤—故乡变了,回不去了。

  于是,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开始流传各种“回乡见闻”,主题不外乎“农村凋零、人心不古、淳朴的故乡变成拜金主义泛滥”。

  然而,这是个忧伤的错误。它的想象其实建立在一个不存在的事实上:曾经有过一个富足、美好的农村,人们相亲相爱,男耕女织饱食终日。其实乡村这个小共同体远远并非是田园牧歌,土地的产出极其有限,特别是人多地少交通不便的南方,一家老小就两三亩土地,纵使一年两季,亩产800斤,米价两块多,靠种地收入也近万元左右,算上政府补贴,再出去种子、化肥、农药成本,就所剩无几。何况工作机会很少,人们被束缚在方圆十几公里的活动范围内。

  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前途渺茫,工作机会极少,只能靠跟父母种地,由于没有独立收入,年轻人只能顺从父母的主意,娶谁嫁谁都是父母说了算。18、19岁结婚生子,36岁的人就能当爷爷的事情,并不鲜见。

  经济的窘迫,让很多年轻人早早就外出务工。这被很多人视为是乡村破败的根源。但其实,这是极大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状况和让年轻人有了出路。因为外出打工不但能让一个家庭有了现金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能自己挣钱,有自己的独立收入,就能多少自主决定婚姻、人生。虽然机会渺茫,但多少给了人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学点手艺的年轻人纵使回乡,也能在镇上或县城开小店。

  就我所知的几代农村青年都从心底厌恶乡村生活,早耕早睡,除了赌钱看电视外,没有任何娱乐生活,社会关系的狭小,连娶老婆都是问题。至于知识分子们欣赏的乡村和睦生活和民风淳朴,嗯,他们一定是没见识过为了水源山林打的群架、因为鸡毛蒜皮小事而老死不相往来。在高度狭小的人际空间里,人情世故是极其麻烦的,一个脸色一个眼神一个失礼,就成了糟心的事情。

  其实还是因为穷。所谓的人情来往都需要钱。而农耕能带来的现金收入极其微薄,纵使国家有农产补贴,种粮还是没啥现金收入,指望种地能盖新房娶老婆是不可能的。要说有靠田地赚钱的农村,除了工业,那基本是搞旅游的古村古镇。

  农村青年如果可以,他们都愿抛弃乡村,投身城市,只是,出身、资源、教育程度决定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或许,得几代人的努力。但以一些地方政府对城镇化的思路,还是指望把他们有计划地排除在城市外。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达城镇,在榨干他们的青春后,并不愿意看到棚户区。

  也正因为务工输入地政府只想获得好处而不愿多付出,不愿扩建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学籍等严加管理,才导致留守儿童只能年年春节期盼父母归来。

  其实不单年轻人,几乎所有人都在试图离开农村。我老家的村子,一千多号人,据说有三百多在县城谋生,或开三轮车或卖菜或打点零工小买卖。年轻人就是更往南宁、广东跑。能出去的都出去,没人愿意待在田地里,农活其实相当繁重,产出十分低下,就劳动时间产出来说,外出务工强太多了。

  人都是有理性的,都想以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改变命运。企图把农民牢牢圈在土地里,把他们当记忆中的景象观赏,其实才是真正的残忍。

  那些怀念乡村生活记忆的人永远都不会留在农村,正如那位鼓吹乡土情缘的博士生最后还是一门心思留在上海。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如此。

  与伤感于少小离家不能天天侍奉父母的知识分子青年想象不同。农村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早点出去早点赚钱早点混得有出息,整天待在家里混日子或务农反而被认为是没出息的败家子。在很多家庭,每年最开心的日子就是春节,除了节日,更重要的是外出务工一年的孩子回来了,带回一年的工钱,可以盘算着盖房置办彩礼,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就是希望,在贫瘠的土地上,再没有比希望,更让人感恩祖先保佑的了。

  越来越多的家庭依靠外出务工谋生,就减少了对土地和宗法大家庭的依赖。以往那种族长或长辈治下的“和睦”,不过是压制个人意志的宗法权。在独立的个体上,反而能建立协商、契约的机制。当然,这需要时间。

  一个人,只有不仰仗大共同体(国家”的施舍,不依赖小共同体(家族)的财资(土地等),能自由选择工作,才能真正获得自由生存的权利和能力。

  人们总感伤离别。但其实相对于固安本土,迁徙反而才是人类的常态。作为客家人,我的祖先是在古代从河南而来,到了福建,再搬到广东,然后到了广西。祖先最后搬到老家这落地,其实不过两三百年而已。或躲避战乱,或为了一块土地,或囤边。为了生活,人们总是在路上。

  在古代,人们寻找的是一块可耕种的土地,现在人们寻找的是一份更好的工作,本质是一样的。现代经济里,工业、服务业是有集群效应的。沿海地区的产业链已经高度完善,物流发达,企业在那更有竞争力,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如果说土地是到处都有,那么工业服务业只会更加集中,务工人员向沿海地区流动是改变不了的长期趋势。改变不了趋势,就只有改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思路,而不该是想着怎么把人们赶回农村。

  树挪死人挪活,人们可没啥在一块地方穷死饿死的必要。改善命运的迁徙,永远是对的。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捍卫每个人离开家乡的权利,在能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地方,创造出新的故乡。

来源:新华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09:04:03 | 查看全部
以上是摘自新华网的几篇谈谈家乡变化的文章,请平台的老师们也来说说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09:05:56 | 查看全部
说实话,今年春节我回家乡了,变化还真是挺大,如今的农村和城里人从穿着来说,已经没什么变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09:07:03 | 查看全部
家乡的小镇夜晚被霓虹灯装扮一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6 09:07:58 | 查看全部
因为开发风力发电,家乡的戈壁滩一片“大风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6 11:56:4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6 12:00:32 | 查看全部
乡村山水看变化!风土人情说冷暖,这个专题办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