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54|回复: 0

究竟是“不差钱”好还是“差点钱”好

发表于 2009-6-29 20:14: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刘国昌

  偶然在报上读到一篇题为《“差点钱”也好》的短文,颇有些不同看法,写出来商榷。

  文中在例举了一些时下因钱而发生争吵、争斗的事例后写道:“‘不差钱’容易让人有满足感,有时不自觉地让钱牵着走;而‘差着钱’可催人更努力,保持奋斗的精神状态,并从中感受奋斗的快乐。‘差着钱’的日子,人们交往的过程更重情轻钱;而一旦‘不差钱’了,人际关系往往不自觉地以钱定亲疏,少了些真情与信任。‘差着钱’也是一个团队共同奋斗的基础;一旦大家都‘不差钱’了,就容易产生‘患不均’的争斗。”

  不可否认,文中所讲的因钱而发生争吵、争斗的事例在我们生活中确实存在,有的还很严重。但由此就得出“‘差点钱’也好”的结论(尽管说得比较含蓄),不能令人苟同。

  为什么呢?有以下几点:

  首先,钱多本身是一件好事。钱是财富的标志,钱多就意味着财富多。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搞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使社会的财富增多、个人的财富(钱)增多,让人们过上舒适、幸福的好日子。现在我国不少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但还有一些人仍处在困难阶段。也就是说,我们的财富(钱)还不够多、尚未达到很富足的情况。为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奋斗,使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轻言“‘差点钱’也好”呢?

  其次,看问题不能顾此失彼、因噎废食。“差点钱”和“不差钱”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况,人们大都亲身经历过。在“差点钱”时,固然有如该文所写“患难与共的日子、艰苦奋斗的日子”、“对那段经历有一种不由自主的眷恋”,但大家也不会忘记在那“差点钱”的岁月里,人们饿肚子痛苦挣扎的情形和盼望过好日子的强烈期盼!

  如今好日子来了,人们大都“不差钱”了,从心里感到高兴。尽管社会上围绕钱也发生过一些争吵争斗(那是个别的),但绝大多数人决没有因此就愿意回到那“差点钱”的年代。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该文作者只看到一点(个别人因钱闹事),就否定“不差钱”的好日子,进而还断言“‘差点钱’也好”、怀念那段日子,从思想方法上说是“只看其一不见其二”,是因噎废食。这是不足取的。至于说有人因钱闹事(该文的论据),那也是一个如何正确对待“钱”的问题,是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引导的问题(在此暂不详述)。

  第三,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该文作者是从情感角度谈论“不差钱”、“差点钱”这个问题的,可以理解。但要高标准来要求的话,应该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因为“不差钱”、“差点钱”,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个“钱”的问题,实际上是涉及到如何看待社会进步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只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能使社会财富大幅增加、进而使人们的“钱”进一步增多、日子更好过。这条路是“人间正道”。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和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点。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我们告别了“差点钱”的岁月,才使我们走上了“不差钱”的康庄大道。“不差钱”,这是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此,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能像该文那样一味迷恋“差点钱”的日子,说什么“‘差点钱’也好”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抬杠”,但笔者以为,这个“杠”应该“抬”。这是涉及到如何看待社会进步的问题,不可不辨析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