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5|回复: 4

[深圳新闻] 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发表于 2015-2-27 08:38: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天,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这是2015年初全省科技盛会,大会将研究部署2015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表彰获得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大会为何选择在深圳召开?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1月召开的省委全会上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表达:深圳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成功抵御了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新近这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

1

创新技术成为高科技企业主要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明确要求深圳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作为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的最重要路径选择。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深圳经济可持续、有质量增长的背后,创新型经济的“主引擎”地位日渐凸显。有一组数据,真实地反映出科技创新亮点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点:2014年,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173.49亿元,增长11.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

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发现,2013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63万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而2010年,六大产业总规模为8091亿元,即3年翻了一番。这一数据印证了科技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深圳转型发展的最强引擎。

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以创新技术为主要产品,以专利授权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买技术”到“卖专利”,这种“轻资产”技术创新型企业,正成为深圳高科技领域新的发展业态,必将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2

研发投入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近两年,深圳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个国家科技大奖。腾讯、比亚迪等公司4项发明获2013年度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1/5。在2014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5名得主中,有2人来自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2014“中美创新人物”中国10人名单中,深圳占了5席。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3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392家。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4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超过50%。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数据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是国际通行的反映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科技实力、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较高。201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水平。

3

深企不断推出颠覆式产品

深圳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发展迅速,并开始跻身国内外的“第一方阵”。

市科技创新委主任陆健透露,随着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科技部对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也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认定大幅提速,申报企业越来越多。去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2014年底,光启科学位于龙岗的阿波罗基地正式启用,展示出其在颠覆式空间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光启将在该基地开启空间服务的新纪元。近期,由华大基因和国家基因库主导的鸟类基因组系统演化史项目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首期科研成果包括28篇论文,其中8篇一次性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世界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这是该杂志首次以如此规模介绍同一项目。

事实上,在3D打印、石墨烯、超材料、基因测序等前沿技术方面,深圳企业都跻身其中。坚持科技创新,这些企业用一个个“颠覆式产品”、一项项“前沿技术”,为深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争得了话语权,演绎了一幕幕后来居上、精彩发展的好戏。

4

政策环境助力企业引进人才

科技企业不断创新,得益于深圳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政府通过大力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引进“海归”人才近5万人,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45个,还有10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后建校招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启动建设;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批开展本科招生,与吉林大学、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备忘录。

而在实力雄厚的深圳企业中,“走出去”寻找的创新资源早已“落地开花”。目前,华为在全球共设立16个研发中心和28个联合创新中心;中兴通讯在全球布局建设了16个创新中心;华大基因成功收购全球知名的美国CGI基因测序公司。在外资企业方面,微软、甲骨文、三星、法雷奥集团等近30家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了研发中心,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引进了46家海外科研机构。

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企业自建的国家实验室、各区引进的重点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令新兴产业有了跻身国家平台的实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08:39:52 | 查看全部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

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的举行地——天安云谷创新型园区不仅在建筑空间上有所创新,更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内涵的重塑、城市运营与服务水平等各方面都大胆创新,正如天安云谷相关负责人杨国华所阐释的创新意识那样,是一种“全方位创新”的概念:“狭义上说,是技术、科技的创新;广义上说,是机制、模式、关系等全方位的概念。”

为科技企业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杨国华告诉记者,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线”:“要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就要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性,这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自我、突破自我,而如何更新、突破?就得靠创新了!”

深圳近年来创新成果丰硕,不断有人才、企业加入科技研发的行列,在创新大潮中,天安云谷成为容纳这一群体的平台,首先在思维模式上就实现了创新。单个企业整合资源进行创新研发的成本过高,且重复建设容易浪费,何不成立一个资源共享的公共平台?于是天安云谷应运而生,精准切入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为这些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拎包入驻服务,呵护企业的创业梦,同时,还帮助入驻的中小企业形成协作链,打造中国云计算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平台。并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将行政审批、政策咨询、小额贷款、产品展示等多种创新资源进行整合,成为一个综合创新服务平台。这也是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的包括科技、产业、金融、管理、商务模式创新等在内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体现和缩影。

八大服务体系提升运营效率

天安云谷服务园区的一系列动作贯彻了“创新”的实用性。据杨国华介绍,园区项目内构建了八大服务体系,包括战略协作、创新驱动、人才关爱、企业配套、拎包入住、30采供、融资租赁和孵化器服务体系等,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尤其在创新孵化方面,园区通过组织开展系列创业大赛,联合知名创投机构,合作建立“极创空间”新型孵化器。

正如杨国华所说,天安云谷依赖“创新”来维持企业的生命活力,这也决定了天安必须时刻处于学习状态。杨国华形容天安就像个“学生”,此次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正是他们学习的好平台,最期望能从大会上了解最新的政策导向,汲取同行业内先进尖端创新模式、理念,在思想碰撞中擦出更鲜亮的创新火花。(深圳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7 08:44:11 | 查看全部
深圳式创新是中国城市发展路径范本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保持一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持久竞争力的秘诀永远是技术与创新。工业革命的技术大爆发,刺激了伦敦、曼彻斯特等一批近代城市持久占据世界城市核心地位。历史往前推,航海大冒险的海上科技进步,刺激了欧洲沿海城市经济体量的巨大成长;金融创新刺激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演变……优秀而伟大的城市,通常是能聚合优秀技术创新人才的所在。每一次重要的全球性经济增长,都伴随着某一类科技创新的广泛市场运用。

现代美国许多城市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往往能聚集新技术企业。现代经济的引擎在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是几次科技浪潮的引领者。

不只是经济的健康成长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关,每一次大危机中,让人类看到希望的,往往也是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兴产业机会。往往是新兴产业的进步带领人类重拾了信心,重建了就业机会,让人们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观察世界城市的生死,就可以理解技术与创新甚至决定城市的存亡。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城市,也许在某个特定时期发展迅猛,但不能实现创新性的转型,有一天会遭遇巨大的困境——资源枯竭,一系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悲剧命运已经说明了一切;而过度依赖政治资源的城市,市场适应能力有限,发展依靠畸形的投资,即使没有时局的变化,这种城市也没有什么可值得欣赏的;过度依赖传统贸易的城市,它的竞争对手会变得越来越多。历史上已经出现类似案例,比如某类城市依靠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封闭,快速发展成全球性贸易型城市,但当国家和市场整体开放后,这种贸易空间不再是唯一时,就不可遏止地衰退了。

事实上,中国的伟人也早已下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断语。

深圳是中国当今最有可能保持旺盛竞争力和时代引领性的城市。它没有太多政治资源可以依赖,也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优势,甚至传统贸易上也有太多同质的竞争对手,这在一定时间内甚至曾让深圳迷茫。

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今天在深圳召开。在新世纪之初,“被抛弃”的痛感一度折磨深圳。然而,正因为没有上述三种优势,倒逼深圳必须向科技与创新要机会,这让深圳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样本找到了第四种路径。它勇于自我革命,舍弃了落后的产能,拥抱科技与创新,实现了城市的健康转型。如今“中国硅谷”的地位已经不再是一句夸张的修辞,这使得深圳有能力在经济下行的环境里,始终保持宝贵的市场信心。

更重要的是,科技和创新对外具有市场辐射能力,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辐射起点或至少是中转站,而不是被迫接受的终点。这使其更容易获取最新的信息,更容易占据市场收益的顶端;而科技和创新对内具有聚合能力。能实现优势资本和人才进一步聚集,形成更有效的整合与合作,这是一种强而更强的良性循环,摆脱了一般城市发展周期性衰退的宿命。

当然,科技和创新的竞争也是残酷的。正如一些世界级城市没有把握住某个科技领域的巨大变化,而迅速被打败一样,始终保持科技与创新的活力,勇于革命性地挑战自己,是深圳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它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人才和消费市场始终保持理性,始终相信“科技创新至死”是城市生存与进步的不二法门,并为科技创新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

我们有幸看到深圳自我促发和完善了利用市场规则保护科技创新的机制体系,这种城市智慧是深圳最值得称道的优势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7 16:20:25 | 查看全部
创新成就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7 16:20:36 | 查看全部
问好铁祥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