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2|回复: 0

石 匠

发表于 2015-2-28 17:31: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石 匠
▲澄 碧

石匠是农耕时代须臾不可离的手艺。
看看华夏大地上那些古建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它昔日的荣光。
我的童年是在永宁河畔一个叫狗脊梁的地方度过的。狗脊梁上有一座水磨坊,是那种磨轮很大的卧轮磨,两架磨,四扇磨盘昼夜不停地呜呜飞转着,把那些麦啊豆啊番麦(玉米)啊一类的五谷作物一股脑儿吞吃进去。每天,都有周围十村八庄的人用骡子或驴驮了粮食来磨面。
磨坊生意好,磨盘上用来碾磨谷物的那些棱棱就钝得快。
磨盘钝了,就得请石匠来錾磨。
来得最勤的是“聋石匠”。
聋石匠年龄40岁左右,中等个儿,不胖不瘦的身形。家在永宁河下游谈家庄的一个啥子坪上。
聋石匠不姓聋,因为聋了一只耳朵的缘故,故被称作聋石匠。
聋石匠每次来狗脊梁修錾磨盘,都由外爷家负责给他管饭。我因此与他多次“零距离接触”,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的,是聋石匠脚上穿的皮鞋,脸上戴的眼镜。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毛泽东时代里,乡村穿得起皮鞋,戴得起眼镜的人原本就凤毛麟角,在狗脊梁那样偏僻的村落,根本就闻所未闻,而聋石匠不单冬春时节穿外表粗糙的翻毛皮鞋,夏天和秋天还穿油光锃亮的牛皮鞋。他那茶色眼镜,据他自己说也是正宗的石头镜。听着他夸耀显摆,我很想戴一下他那眼镜感受一番,他却死活不答应,只是让我摸摸眼镜腿,就马上把我推开了。
聋石匠的尊贵不只是皮鞋和眼镜。
除了高昂的工钱一分不少,吃饭,顿顿得是白面,还要炒两菜、喝壶酒。每次来,生产队里都要为他买两条“黄金叶”烟。一顿饭吃的不如意,他就耍脾气要走人,或借口头疼脑热拖工。
有一回吃饭时,外婆问起聋石匠的家事,聋石匠说他的耳朵是小时候学艺时被师傅一巴掌给扇聋的。由于耳朵聋,快三十岁时才娶了个媳妇,可媳妇不学好,在他出门錾磨的时候和别的男人勾勾扯扯,他一燥火,就把媳妇子给撵出门不要了。后来在陕西略阳錾磨时,一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山里女娃瞅上了他的手艺,嫁给了他。
我这个媳妇子好嚜,把我当事得很,就是把我的钱管得紧,每次錾磨回去,一进门就把我身上的钱搜光了。聋石匠不掩饰心中的那份得意,笑呵呵地说。
我那时侯梦寐以求的人生最大理想,不是后来的作家梦,而是做一个聋石匠那样的石匠。
我有个姑父,家住在一个叫石庄的小山村里,石庄村里有个地方叫石窝,专出产质地粗砺、硬而柔,外表麻楞楞的磨子石。早些年,县内各处的水磨都在石庄定制磨盘,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石庄里的人家祖上家家都出石匠,姑父也不例外,自幼就学会了石匠手艺,但一直没有施展手艺的土壤。
直到五十出头时,姑父才迎来了展示他才艺的机会。时逢农村土地实行责任制,虽说水磨早已经被电磨替代,没有磨盘可修錾,但家家碾场要用碌蝳,修房要用柱基石,还有人要吃菜豆腐,需要小手磨等等,姑父抓住商机,带一帮人錾凿碌蝳、柱基石,一两年下来,收入颇丰,家里面貌大变、日子一下红火起来。我给姑父拜年时,触景生情,文思涌动,写了篇《石头堆里刨出“金娃娃”》的新闻小故事,在《甘肃日报》上发表后,还获了个“富裕之路”征文奖。
只是这时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最大理想,早已经不是做一个姑父那样的石匠,而是做一个执笔为文的乡村写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