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12|回复: 5

[深圳杂谈] 坚守或逃离,两代人的土地情结

发表于 2015-3-1 10:32: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jpg
站在故乡土地上的我。

3.jpg
同一个地方,上图房屋建于1991年,摄于2011年春节,下图房屋建于2011年春节后,摄于2015年春节。

4.jpg 5.jpg   
村旁的小河,近年来时常遭到污染。

从深圳一路向北,略偏东,T398次列车在24个小时的时间里,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停靠在济南站。一路上,窗外景象万千,前半段,多见一块一块的稻田;后半段,逐渐变成大片大片的麦田。

对于在农村长大,而后在城市读大学、就业的我来说,看着窗外成片长满作物的土地,内心总是涌起一种莫名的存在感。

可是,我与土地,终究是越来越疏远了。

表哥在出站口接我,开车送我回家。因为我的家并不在济南,好像也不能这样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的家不在济南市区,而是在济南市下辖的商河县下辖的白桥乡下辖的焦家村。

从济南到我的村庄,跨过黄河,往北还要行驶约70公里。

故乡已没有了我的土地

刚读大学的那年,是火车将我从乡下拉进了城里,现在,这列火车却怎么也不能把我,真正拉回到那片土地。因为,故乡,已经没有了我的土地。

故乡是在2012年收回的我的土地。读书那会儿,尽管户口迁到了城里,但由于没有工作,村里还是保留有我的土地,我还要靠家里供养,吃家里的、喝家里的,因此,不能没有地。

但是,按照当地政策,参加工作之后,我在村里的土地就要收回了。我理解村里这样做的原因,按照村里人的理解,在城里参加工作之后,我可以不靠土地生活了。道理上也应该是这样。

我们村里的土地5年一动,村委会根据村里的人口增减状况,会重新分配土地。

尽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尽管他们对土地有感情。但是,村里人教育子女,最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总是:“不好好念书,你就在家里种地吧。去城里读大学,你才能逃离这土地。”

当父母告诉我,村里要收回从一出生就分给我的土地时,我的内心还是一紧,然后,空落落的。

我的地被收回后,家里只剩下父母两口人的土地了,不到三亩。或许是土地一下子少了,父母也有点不适应。就在我的土地被村里收回的那一年,父亲通过抓阄,获得了村里2亩土地的承包资格。当年,全家因为我的缘故,正经历着人生的大不顺,欠着外债。

父亲不顾母亲的劝说、亲戚的非议,还是执意承包了这2亩田。承包期30年。尽管承包费用不多,但因为当时还欠着许多亲戚的钱,因此亲戚们对父亲承包这片土地的意见很大。母亲和父亲也闹了很久的别扭。

母亲的理由很简单,都是快60的人了,种种已有的3亩就行了,还再承包这2亩土地,能种的过来吗?亲戚们也是这么想的。

承包这2亩田,我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他是不是怕我有一天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好有个退路。可是,我真的还有退路吗?我首先怀疑的是自己还有没种田的能力。

通过读大学,在城里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完全离开土地,像我这样,在村里算是一小撮。目前,据我了解,同村还有一个正在读山东大学,前街的两个叔叔家各有一个小孩读高中,一个今年高考,一个来年也将高考,成绩都不错。不出意外,他们与土地的关系,也会像我一样,渐行渐远。

自然村规划建楼房是未来趋势

读大学,在城里就业,进而离开土地,在村里人看来,是最名正言顺的一种出路。

其实,还有另一类离开土地的人。即使没有在城里读大学,但是因为多年在城里打工或做生意,发了财,进而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前文说到的,到车站接我的表哥,就属于这一类。

这些年,每次到济南,总在表哥那里落脚。表哥这10多年,一直在济南经营一家机械加工厂,效益越来越好。说来也巧,也就是在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表哥开始作坊式的与人合伙做机械加工厂,10多年过去了,我读本科,读研究生,然后工作,然后在城市买不起房。而表哥不仅在济南买了房,和嫂子也各开上了20多万的车。

表哥老家的房子一直没有建,显然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正在推进中的新农村社区建设。

这几年,每年春节回去,都能听到自然村规划社区建楼房、土地流转的消息,可是下个春节回去一看还是原来的样子。只闻雷声,不见雨点。据说这是因为附近有些乡镇搞了效果不好。

表哥当然是希望新农村社区建设早点到来,土地流转早点推行,那样,就可以避免在老家新盖好的房子,因新农村社区建设而拆迁。可是,左等右等,就是没有动静。没办法,表哥今年决定把老家的房子修起来。在表哥看来,我们那新农村的社区规划建设,一时半会可能是推行不开了。

表哥家的地,这些年也一直有舅舅、舅妈来种植、打理、收获。估计他也已经忘记了庄稼是怎么种植,怎么收获的了。

这意味着,虽然没有读大学,但凭着在城里做生意或打工勤劳致富的一小撮人,也正在与土地渐行渐远。终将,我想他们也会脱离土地。

土地已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

现在我们那最困惑的,应该是与土地若即若离的那些人了,农闲时进城打短工,农忙时回家种田。尽管这部分人的收入,也早已主要不靠种田来维持,但是好像他们离开土地,又不行。

既无法一心一意在城里长期打工生活,又不甘心一直待在家里伺候那一亩三分地。

通过与村里人聊天,整体感觉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终也会走向不以种地为生的道路。根本的动因,不是他们不再需要土地,而是土地不需要他们。

因为,随着机械化的推进,土地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人。这种局面在我们那已经很明显。

每年春节回家,“争粮”叔总是去我家坐坐。话题无非是先聊城市,再聊乡下。由于我们焦家村多年来冬春种植大蒜,因此,去年“山东2200吨大蒜被韩方退回” 的国际新闻,也成了我们村的重大新闻,连我不识字的母亲,都可以和我说道说道。村民们关心的是,这是否会影响到5月份即将出产的大蒜的收益。

必定聊回新农村社区建设。“争粮”叔给我介绍,附近一个叫柳官庄的村前两年就拆迁住进了社区,搬到了楼上,但是一开始出现了很多问题,人是搬到楼上去了,可由于还是每家每户种自己的田。农民的粮食、农具、牲畜,可该怎么办呢?带来了很多麻烦,这是些很现实的问题。

“但是,我们这早晚也得走那步道。现在的农村根本需要不了多少劳动力。” “争粮”叔说,土地的集约利用早晚要到来。农村机械化这几年迅猛发展,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我们村很多青年劳动力,即使农忙时节在城里打工,家里父母也基本能解决农田里的事务。因为,附近的劳务市场已经兴起,农忙时,雇几个人就可以搞定。现在的小麦、玉米收割,大型机械在地里走一圈,就能直接出小麦粒和玉米粒了。哪还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呢?

那我们那儿的土地为什么流转不起来呢?为什么每家每户宁愿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呢?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农民的“后顾之忧”问题。比如生病后医疗保险的问题。这两年,农村医疗保险已经普及,但是与城里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比如,我们那超过60岁的老人,每个月还领不到100元,这能养老吗?(焦守林/文、图)

地方志

焦家村

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白桥乡。济南以泉城闻名,商河县以温泉、谷子秧歌闻名,白桥乡则是大蒜种植基地。而焦家村旁靠徒骇河,土地肥沃,冬春的大蒜种植也给全村带来了较好的收益。全村100余户,近400口人,主要有三个姓氏,焦姓为主,约占70%,另外还有韩姓、和李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 12:05:20 | 查看全部
对于土地,因人的迁徙观念也在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 12:05:37 | 查看全部
问好铁祥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 10:45:48 | 查看全部
我在农村,就是那种离不开土地的人,看到大片土地荒芜,多少还是心疼。种地挣不了几个钱,
很现实,也很无奈。
问好胡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4 16:01:45 | 查看全部
两代人的土地情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4 16:01:52 | 查看全部
两代人的土地情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