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欧阳先生与书法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当时在家乡,他大嫂的哥哥侯钦文先生爱写字,写的是隶书,欧阳中石总是帮他抻纸。侯先生父亲侯西庵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工楷书。后来欧阳中石上了私塾,塾师郭匡一又教他们写字。在家乡的时候,欧阳中石还跟着邻村一个寺庙的和尚武岩法师学过书法,武岩法师是塾师郭老师的朋友,也是一位大书家,写得一手魏碑。1943年至1944年前后,欧阳中石十五六岁,到济南读初中二年级,武岩法师也到了济南,于是他又跟着武岩法师学书法。武岩法师教书法很奇怪,每次他写了范字,让欧阳中石当场临写,不许拿回家临。有一次,他写了一个《兰亭序》中的“歳”字让欧阳中石临,他看了半天下不了笔,不敢写。法师过了一阵来看,问欧阳中石,为什么不写?欧阳中石说怕写错了。法师道,不写就全对了吗?走吧!欧阳刚走到门口。法师叫道,回家不许写。欧阳中石刚才这个把小时看这个字,已经“吃烂”了,心想回家非写不可。就这样,反复看了一个钟头没下笔,回家一写,就和过去写得不一样了。从那时起,欧阳中石意识到:写字“看烂了”比“写烂了”强得多。法师教欧阳中石写字还有个规矩,他说,上我这不用带笔墨纸砚,用我的纸。但是,他的纸得买,一张一块大洋。欧阳中石知道这宣纸,街上才卖一毛钱一张,当时自己在家写字用的是更便宜的毛头纸。回家和母亲一说,母亲也不太愿意地说,去一次吧,下次不去了。欧阳中石再去时,法师就问,钱呢?他拿过来往抽屉里一扔,就给一张宣纸。以后欧阳中石嫌贵,不愿意去,母亲却总是主动拿钱催着他去。日后他才知道,课后法师总是把钱送回给欧阳中石的母亲。这不过是吓唬他的招,可这招真管用啊!认不认真、用不用心差别太大了。读书写东西,不是傻学就行的,是要动脑子的。经过法师的启蒙,欧阳中石明白了。这算是欧阳中石学习书法的启蒙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