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明清竹雕,小心仿名家款识赝品
除了看名气,还要看其是否技艺精湛、保存完好等
在明清时期,精湛的竹雕是宫廷和文人士大夫的雅玩,近现代也有很多大藏家喜好明清竹雕,如学者、又是大玩家的王世襄先生就曾收藏有不少明清名叫竹雕。而现在市场上每每有明清竹雕精品亮相就会引发藏家的激烈竞争。那么究竟怎么样的明清竹雕值得关注呢?
一是名家雕刻的。明清两代竹雕,不仅流派众多,而且名家辈出。像金陵(南京)的濮仲谦、方洁等;嘉定(吾邑)朱松邻(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及秦一爵、沈兼、吴之瑶、封赐禄、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浙派竹雕艺术创始人张希黄;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程文在等。一般来说,名头越大,价格越高。
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刻有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题款的真品;二是名家雕刻,其弟子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用自己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为后人完全仿造名家的赝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收藏者务必多加注意。
二是雕刻精湛的。明清两代是竹雕艺术的顶峰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竹刻家都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刀法精巧,艺术造诣精湛。同时,不少竹刻家又长于书法和印章篆刻,构图绘画无所不能,兼具文人画家的素养才能。
所以,他们的竹雕作品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更有不少竹刻家能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衬托出竹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寓意,作品遂为文人士大夫所青睐,并流传至今,成为民间宝贵的艺术财富。
当然,由于名家之作十分有限,更多的是无款之作,藏家在选择明清竹雕时,除了根据个人的喜好外,应多关注材质、造型、刀工、色泽、风格、品相等因素。此外,由于明清距今年代久远,加之竹材易坏,品相完好保存至今者殊为难得。所以,藏家在收藏明清竹雕时还需综合考虑,精心挑选,如竹雕是否质地好、有包浆、纹路自然、竹皮呈红色。竹雕器物并不是年代越久远越珍贵,重点关注竹雕工艺的鼎期—明代晚期至清代嘉庆年间,特别是这一时期的讲究刀法、精雕细刻、注重造型的文人竹刻器,并以合适的价格介入,以规避风险,获得投资回报。
另外,竹雕也有朝代特点,细细欣赏明清竹雕,不难发现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
(本文根据《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