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4 14:51:33
|
查看全部
猴四进到房间以后,发现气氛不对,因为猴二和猴三害怕猴四碰香蕉而害大家被淋雨,所以都紧紧地盯着猴四。但是猴四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它环视了一周,发现房顶上吊着一串香蕉,还没等猴四跳起来摘香蕉,猴二和猴三就跳过来把猴四揍了一顿。但是猴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后来,他发现自己看别的地方没事,一看香蕉就挨打,结果,他知道了,香蕉是不能看的,一看就挨打。
于是,猴四坐下来,好好盯着猴二和猴三,终于,猴二也看了一眼香蕉,猴四马上跳过了把猴二暴打了一顿,猴三也跳过来打猴二。
屋子里的这三只猴子就开始互相观察,只要谁看一眼香蕉就会被暴打。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房间里只剩下了暴打,却再也没有下过雨。
接着,实验人员又把猴二和猴三分别换了出来。房间里的猴子都没有被雨淋过,他们根本不知道碰香蕉和淋雨的关系,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不能看香蕉,只要看一眼香蕉就会被另外两只猴子暴打。
可以明显看出,这个时候的猴子要比前面的猴子听话了很多,即使没有了制度,没有了惩罚措施,他们也会形成统一的认识。那么,是什么让猴子们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呢?
这就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阶段,即粗文化向系统文化的过渡阶段——环境。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个层面是靠感知,制度可以让人们产生一种自然的被动的感应,通俗点说,就是一种条件反射,这是制度可以做到的。人们认识世界、接受外界信息的第二个层面是心理。这是一种相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拿踩草坪这样的事件为例,即使一块草坪上竖着“小草也有生命,请爱护小草”的标语,但是草坪已经被踩出了一条路,也会有很多人无视标语,从草坪上走过去。但是在一块修剪的非常好、长得非常茂密的草坪前,很多人会因为路太远而大发牢骚。但也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踩踏草坪。这就是环境的作用,能够让人们从心里被动地产生一种情感,环境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