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接地气 扬正气 聚人气
——有感于中国企互动平台的创新
接触中企互动平台在三年前,一组《湖北三鑫公司井下六大系统正式投入使用》的图片新闻发在了企业新闻一栏,还是王超老师帮助贴上去的,后面陆续有几位老师跟帖留言,这与中企互动平台的第一次接触让我激动不已,曾经以为这家全国综合性很强的网站对于我这样一个平民百姓拒之门外,殊不知,就这样在不经意之间接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工作的调动,工作性质的变化,我暂时离开了宣传岗位。当去年我再次回归这个岗位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突破自己。这时候我想到了曾经给与我信心的中企互动平台,第一个接待我的,教我怎样上路的是鲁宝林老师,第二位便是付蓉太老师,他教会了我怎样当好一名会员,怎样在平台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再就是屈联西老师,教我怎样写稿和改稿,将稿件写得更好。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很独特,似乎大家分工很明确,也都很专业,但是也看不到专业媒体那种刻板的面孔,每个人对平台管理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倾心劳作,这让我顿时心生好感。
我是个喜好探个究竟的人。这个特殊的平台和这群特殊的管理者,让我对这片天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是深入的了解,就越增强了我对这个平台管理模式的认可度。在这个以功利为先的社会里,传统的媒体一般都是先有了纸媒才有这个网络平台。而恰恰相反的是,先有中企互动平台的运行,然后才有了《班组天地》杂志的出现。且不说这种颠覆传统思维的具有如何如何的先进性,单单这种“悖逆”思想的出现,足以会让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在人们一般的思维定势中,先入为主是一种心理优势。见惯了纸媒拼争厮杀的我,对中企互动平台和《班组天地》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先入为主的,能够摄人心智的形式更加坚定了我对平台的追随与奉献。2月28日晚,平生第一次参加了平台《班组天地》的组稿会议,总编和平台管理员悉数登场,他们针对现实社会的时代背景,引导平台会员积极参与组稿发言,而且策划的主题往都上升到了强国兴企富民这个层面,立意高远,贴近基层。平台这种形式的会议类似于报社的编前组稿策划会,而与他们不同的是,策划的人员由记者变成了平台会员,只要你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尽可粉墨登场,大方落座,侃侃而言,无需顾虑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是否被人家接受,是否能体现自己的能力水平。
这一刻我在想,近几年来不少媒体都在实施“走转改”活动,有的媒体甚至开辟专栏,打上栏花,发表一些通讯员采写的稿件,就以为是走进了基层,接上了地气。反过来看平台的每月组稿策划例会,这些平民百姓会员的思路和想法,都成为了杂志和平台组稿的方向和重点,成为了凝练千万职工心声与诉求的通道,这个创举在业内已是前无古人。一个将会员当作知心人、当着不寻常人的平台或者媒体,我想这些会员肯定会付出自己的一腔热血,将最好的一面,最真实的一面,最接地气的一面展现给这个平台和媒体,这个平台或者媒体怎么可能没有无往不胜生命力、向心力和公信力呢?很多人没有做到的,或者正在努力想去做的事情,而我们中企互动平台却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极致。
一直以来在认真观察中企互动平台《班组天地》杂志的编辑出版架构体系。不看则已,一看又让人感到拍案惊奇。中企互动平台《班组天地》杂志编辑部完全是开放、互动式的,每个版块的组稿全由平台十多位管理员根据组稿会议策划的内容,紧贴企业最小细胞单元——班组,而展开选题征稿,择优编辑层层推荐报送。对于一般报社编辑部或者采编中心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规模水平来说,这本具有110多页,130多名全国各地企业职工上稿的“超级杂志”,采编效率和低成本运营已然是更进一步,更胜一筹了。难怪有的平台会员说,杂志编辑部是无形的,稿件的采写和编辑就在我们身边的互动中就能完成。这种接上地气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思路有意或无意的吸引着全国各地企业甚至专业媒体新闻工作者的目光和脚步。由此看来,中企互动平台每年超过数百万的点击率就不足为奇了。
中企互动平台正在颠覆传统纸媒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在这个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中,实属难能可贵,只有走出了寻常之路,只有创新,这样的媒体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中企互动平台经历八载春秋,目前已经完成了平台管理模式和《班组天地》杂志采编体系的架构。但令笔者感到费解的是,任何媒体或者平台都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营,中企互动平台和《班组天地》的广告几乎没有,平台和杂志的运营资金怎么筹集?也许我的担心是多余,但是作为一名平台忠实的追随者,我认为,目前《班组天地》杂志要利用好中国安全协会和中企互动这个平台,首要的任务对接好国家层面与企业交流互动的通道,提升《班组天地》杂志发行量,扩大平台和杂志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进而形成报刊、杂志、网络广告、手机报、文化管理咨询、班组长培训、安全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企业的能力,成就中企互动平台和《班组天地》杂志在媒体行业的旗帜地位。(黄国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