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中国的“现代”不可能从西方“空降”
林木
“美术史界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国虽然最早(公元847年),但缺乏理论性与系统性,不过是纯记录性的,那根本算不得学术性的美术史研究。而只有进入西方美术史研究性质,中国才开始有“现代意义”的美术史研究……其实,中国古代美术史是由美术史、著录、专题史、画论共同构成的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系统,你不能用其中一部分以偏概全,当然更不能用今天西方美术史为标准来否定中国的美术史。”
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其“文化精英”中憎恨,至少是蔑视自己民族文化的奇怪的人群或许最为庞大。从五四开其端,“文革”造其极。就连现在中国的成就已经让举世瞩目,但贬低自己的文化,骂自己的国家仍然是一种时髦!最近看到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光题目就耸人听闻:《少点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再一看内容,开篇的确来头就不小:“自从《百家讲坛》开坛后,中国历史和所谓的‘国学’在大众传媒和科普领域就成了流行。其实,过于沉迷于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历史中是极其不健康的。中国公众和领导精英更需要的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因为不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也无法理解当下的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少一点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再往下看就愈发奇怪:“古代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中国历史,特别是公元1840年前的历史,其实是非常乏味的:它只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除了董仲舒和王安石的变法之外,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过分‘自恋’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等等。最后,文章以“说句大俗话,中国不能还是品着《甄嬛传》和《武媚娘》来和现代世界相处”结束。此公何许人,来头还不小,“留美,某大学特聘教授,讲席教授,精品课程讲授者,博导……”再看其学术经历中,没有半点中国文化、中国史研究的经历,反倒是有在美国留学和研究的经历,笔者尤其注意到他对社会进化论的兴趣。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号称“刺激”。其实,此人这篇文章远不及90年前,即1925年鲁迅的一小段文字更刺激,当时《京报副刊》在报上征求青年必读书,鲁迅应约讲了一段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比之这位在中国历史中只看到“改朝换代”的“精英”,鲁迅看到的更是篇篇都是“吃人”!但两人有一个重大的不同:鲁迅是在救亡图存的国难时代,虽然偏激,他强调的是“行”;而今天这位先生在大国崛起举世瞩目的今天,却以“现代”为借口要抛弃中国文化,这就不仅可笑而且荒唐了!如果美国人是以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文化——且描述为“普世”文化与价值来争话语权,难道抛弃了中国文化的国人也要以美国文化去争国人的话语权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