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7|回复: 11

中华法律发展轨迹(1)

发表于 2015-3-12 11:00: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法律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法律发展史也有四千年,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礼刑阶段、法律阶段、礼法阶段和法治阶段。不同的学者,对各阶段的划分有所差异,但大同小异。在原始社会没有法律,真正意义上的“法”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第一阶段,礼刑阶段,包括夏商和西周时期。在我国的汉字中,“礼”的本意原是“敬神”,到后来才演变成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中,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即牛、羊等牺牲)奉献于神灵。行为规范并不代表法,只有这种行为规范上升到国家层面,具有强制力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
  礼是广义的法,礼告诉人们应该这么做,那些事情不能做。出礼入刑,违反了礼就要受到刑的制裁。
  第二阶段,法律阶段,包括春秋战国和秦朝。春秋时期,在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铸刑书于鼎”于是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律。各诸侯国纷纷效仿,开始制定成文法,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诸侯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法经》。《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商鞅变法,改法为律,对后世影响很大。整个封建社会,法典都称为律。比如《秦律》、《汉律》、《大明律》、《大清律》等等。
  第三阶段,礼法阶段,从汉朝到清朝末年。秦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秦帝国。好景不长,秦帝国大厦很快就崩塌。后人开始反思,强大的秦朝为何迅速灭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秦朝的法律过于严苛,严刑酷法,完全抛弃了礼。通过变法,开始礼刑结合,大量的礼进入法律。
  其中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缇萦上书,废除肉刑。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主张“德主刑辅”。“春秋决狱”就是用儒家经典解决法律问题的典范。后来又出现了“八议制度”,“五服入法”,等等。
  第四阶段,法治阶段,从清朝末年到当代。清朝末年,法律开始和西方接轨,清政府相仿西方,制定了很多现代法律。与封建社会比较,现代法律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一是道德和法律分开。二是法院的建立。在封建社会没有法院,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兼有审判的职责。比如,县令、知府都审判案件。三是制定了《宪法》。四是法律更加细化,制定了大量的部门法。比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等。在封建社会以刑统法,没有所谓的民法和行政法,即使违反了民事行为也要靠刑法来制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1:04:24 | 查看全部
以前写过很多关于法律方面的帖子,有些帖子与法律发展史有关系。准备进行整理,组成一个系列。有些帖子完全新写,有的帖子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11:08:02 | 查看全部
洋洋洒洒,让人了解法律的变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11:08:15 | 查看全部
问好自然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11:09:22 | 查看全部
看王老师的帖子能学到很多东西啊,这些都是平时很少接触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17:08:11 | 查看全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利益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的特殊时期。面对由此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要想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国家提供健全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治观念,形成依法解决纠纷、依法维护权利、尊重法律权威、尊重司法裁判的良好社会风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17:08:49 | 查看全部
感谢向东老师的精彩分享,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18:55:3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1:17:25 | 查看全部

回 2楼(胡云峰) 的帖子

法律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6 11:17:55 | 查看全部

回 4楼(一览众山) 的帖子

法律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