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金庸进入中国作协,郑渊洁宣布退出北京作协。两则消息相继出炉,前者很低调,公示名单被眼尖的记者发现,才引发热议;后者算好节拍,赶上媒体热炒金庸入会,逆势而为,顺带也红了一把。网络给两则新闻“定性”:“金大侠被‘招安’,郑大王真会炒。”童话大王郑渊洁退出作协的理由竟然回溯到六年前,“2003年北京作家协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择在网上向我发出开会通知。”他认为,这是一种排挤会员的行为。 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作家们退出作协,其实早就不是新闻。2003年是作家退出作协“大年”:先是六七月份作家余开伟等先后退出湖南省作协,10月,作家李锐辞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职务。与李锐一起辞去副主席职务的还有作家张石山。他们退会的理由大多是“怒其不争”:“作协不作为,退出是为了尊严”、“作协患上了换届综合征”。2006年,作家洪峰则“导演”了一场“退会大戏”,他因为劳资纠纷在街头举牌讨要工资,随后发布退出作协的声明,“我有必要脱离这个我曾经爱戴和尊敬的团体,不再给它增添困扰和难堪。”“剧情”跌宕起伏持续数日,比明星们宣布退出娱乐圈更精彩。
有意思的是,作家们有的退出地方作协,却留在了中国作协;有的则是退出中国作协,留在了地方作协。连郑渊洁,也只是退出北京作协,但保留中国作协会员身份。可见,作协的金字招牌并不像外界形容得那么不值钱。
有人点评,如今作协唱起了空城计,“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此话差矣,2007年就有4位高人气“80后”作家加入中国作协。今年中国作协408个新会员名单中,除了话题人物金庸,还有近年来崛起于网络的知名作家、《明朝那点事》的作者当年明月。
作协的光环并没有消失,之所以屡屡被当作“靶子”,不过是作协性质悄然变化。过去,入了作协等于捧上铁饭碗,能拿工资搞创作、出国采风,甚至可以解决户口、房子。如今是写作个人化时代,北京作协1000多名会员,从作协领薪水的人只有8位。加入作协,荣誉更胜于实利。失去附属诱惑的作协,少了人头攒动,倒显得更为纯粹。
还有人诟病作协应该靠文学作品立足,而今以话题事件、新闻人物赚取眼球,实属“不务正业”。金庸与郑渊洁的一进一退,惹来闲话纷纷。对比之下,同一个月,成龙当选中国影协副主席,巩俐从影协名单消失,却波澜不惊。没人要求影协组织会员们拍大片,作协却要担起催生名著的重担。写作原本是个体化的劳动,一来二去在口水战里变了味。作协存在,意在为同行们提供交流平台,最终能结出多大果实,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诸葛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