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诗意徜徉青草山
——《一个人的青草山》阅读札记
▲澄 碧
案头摆放着肖娴女士的文学作品集《一个人的青草山》,尽管其中绝大多数篇幅先前都已经零零星星地拜读过,但还是抽空又细细翻阅了一遍。
将一个人的作品集中起来浏览,和单篇的阅读,留下的印象是很有些不同的。这就如同一滴水和一条大河,前者显示的只能是细微的美,后者表现的却是全部的波澜和壮阔。以前读肖娴单篇作品时,感觉就是细腻两个字。这次读她的集子,除了依旧的细腻,我还品读出了诗意、超然、诚挚、大爱等诸多东西。
肖娴是以写诗成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陇南文坛的,她日常的写作,笔触虽然涉入到了散文、小说、评论等多种文体,但近年来还是以散文写作为主,且以散文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作为同时代里起步的文学青年,多年来以小说写作为主的我个人看来,诗人的散文与小说家的散文最明显的区别,是诗人的散文重在抒情写意,侧之于写意的空灵,而小说家的散文则偏重于叙事抒情,侧之于写实的厚重。
由是观之,肖娴散文的最大特质,首先就是浮荡在文字里的那种诗意的空灵。“井中溅起一簇细小的水花,银镯子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下子扑进了一丛银白色的星星花草丛中,母亲的眼睛里开满了小朵小朵银亮的星星花,那些银白的星星花,在井水中像夜空中的繁星一样闪动着。”“桃花绚烂的开着,水井旁边那些水芹乳白的小花也绚烂地开着,几只白蛾子依然扇动着翅膀没心没肺地飞着。……春分中另外一只银镯子,像母亲最贴心的朋友,给母亲一阵耳语般的安慰”《母亲的银手镯》。读着这样细腻传神、生动婉转的语句,闯入我们心间的情境、掠过我们心头的愉悦,与吟诵一首诗有何不同?仔细阅读作者的每一篇散文,如此让人心驰神往、凝神驻足、垂首静思的语句俯拾皆是。透过这些诗意徜徉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力与唯美唯善的情怀。
肖娴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与我县其他几位女作者相比,肖娴的工作、生活阅历相对要单纯得多,数十年来,她出生、成长、工作、生活于县城的一隅,几乎就没有挪动过地方。简单或者说单调的生活经历,对一个写作者而言,也许是致命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从身边的小事、俗事中,从哪些看似些小、不入眼的物体中去感悟人生、领略神奇、明晰哲理,一样能够写出摄人魂魄、荡人情怀的好文章,关键是看这个写作者有没有慧根、慧眼,具备不具备悟性悟觉。通观肖娴集子里的几十篇文章,尤其是占页码最多的散文,不说内容,单从题目看,没有一篇显得“大、厚、重”的。无非是那些手镯、一条河流、一个人、我的宝贝、蝴蝶、春天、喝茶、新年、阳光、雪、梅、阳台、马兰花、菊花……还有当地人谁都知晓的那些冰冷的地名等一堆琐碎事、一摞平常物。所有这些在一般人的眼里平淡得像水和空气一样几近不存在的物事,在肖娴眼里都成了血肉丰满、情感四溢的宝藏,她以满腔的激情固执的坚守在那里不懈地挖掘着、挖掘着,终于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原本覆盖着厚厚的尘埃和陈年的苍苔下宝石的熠熠光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到一条河流消失后,龟裂的河滩上,来到那条慕名已久的峡谷游玩,看到道路两旁的杂草丛中时不时出现一片美丽的马兰花,再和作者一起踏入茫茫的雪野,去《读雪》。 相信在跟随作者走过了这些地方后,即使是再愚钝的心房都会颤动起来,火热起来,思索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