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3 21:10:30
|
查看全部
从应聘者的意愿来看,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属于多种因素的叠加,其间既有服务业的崛起所形成的分流,也有劳动者权利保护意识的提高,用工权益已不再局限于对工资待遇的追求上,而更注重整个劳动环境的舒适度。因而从小的方面,也就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要分析“人都跑到哪儿去了”,而整个国家则要思考“为什么劳动力不再愿意去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最大优势的劳动资本日益丧失,那么发展方式不转型就没有出路。
同样在7日,南京人才市场举办了春节后规模最大的一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现场采访发现,为了“抢”人,用人单位纷纷亮出优惠条件,父母感恩之旅、每年30天带薪年假、每月员工狂欢、90后专属团队……确切来说,这样的竞争与待遇令人备感欣慰,说明劳动者获得了资本方更大的重视。但由此也带来了水涨船高的就业预期,拉动了整个市场用工成本的增加,使得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要解决这样的困局,靠劳动力自降身价显然并不现实,而需要从理念到方式的全面转型。一方面用工方要摈弃那种低成本的偏见,注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成长环境,尤其是要以人性化体现对劳动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大自身的转型,通过技术层面的创新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若不能在劳动红利之外有所建树,那么“不变则死”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从宏观层面来说,既要通过税收优惠或者信贷等方式,为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创造条件,又要发挥引导作用而防止政策的走偏,导致“吃人口红利”成为“吃政策红利”。从某种意义讲,月薪五六千难招普工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对如何实现创新驱动,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来源:凤凰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