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16 17:06:11
|
查看全部
从爱发火到令人如沐春风,大概要经历这么4个步骤:
第一步:短期警告,经常的情况,就是发火。发火没什么不对,但是如果变成了碎嘴的“唠叨”,那就麻烦了。挨骂时,你的属下像倒霉的老鼠,可是一旦离开你的办公室,他们就像啥事没有一样,彼此分享“老鼠逗猫”的经验,拿你当笑谈。
如果你觉得被属下“算计”也无所谓的话,那我就必须提醒你,“唠叨”的最后结果是,怒而不威,你会因此失去权威感。
第二步:长期警告,这里就有学问了。国有企业擅长让犯错的人靠边站,让他闲着,把他晾着,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两年。这种方式固然促人反思,但也在浪费人才(用人所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而且会将业务问题转化为内部政治问题。
一家知名民营企业所采取的警告方式,却是非常有创意。针对做事马马虎虎连续出错的人,“奖励”一只放大镜,问题越严重,放大镜的个头越大。放大镜不能放在家里或者办公室,而是要每天挂在身上,让别人知道我这人做事不认真犯错了。
针对做事不动脑子“照葫芦画瓢”的人,则发一只葫芦挂在腰带上。葫芦也是有大有小,而且只要不动脑子犯一次错,就有机会领一个。有的人左边挂着手机寻呼机什么的,右边就是好几个葫芦,走起路来,稀里哗啦地响。外面来的客人看不明白,一打听,结果自然就是一片哈哈大笑。
当然,这样的做法有似“**遗风”,该企业已经不再“奖励”放大镜和葫芦了,现在是“奖励”外号。说来话长,就此打住。
国外的企业比较习惯用书面方式进行长期警示。一般是老板直接写邮件给犯错的属下,指出问题所在,并警告如若在比如3个月之内没有明显改善,将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严重一些的,则由HR签署类似的邮件,并请犯错的员工签字确认。
第三步:短期指示,这里没有多少技术难度,主要的障碍在心理上。针对犯错的属下,你怒吼一通很自然,也顺应人性;但是要在气头上给出一些建议,并且让诚惶诚恐的属下领会你的意图,难度不小。很多老板习惯说,让我告诉你怎么做,还要你干啥?
此言差矣,传帮带是每个领导者的当然责任。
生命树教育机构首席咨询师曹廷辉说:“遇到事情的时候,出于动物的本性,人的第一个念头一定是利己的,但是如果能够稍微平缓一下情绪,第二个念头可能就是利他的。”
其实,斥责之后的指导显得格外温暖,别让利己之心,阻碍了利他之路。
第四步:长期指示,这个难度就大了。如何让你的建议不成“耳边风”?如何让你的指示更有“黏度”?
在一家知名民营企业,董事长建立了一种“跟催机制”。任何他吩咐的事情,无论是发火时还是会议中的决议,都由董事长助理定期跟催。
董事长在开始安排任务或者提出改进意见时,董事长助理都借助5W2H的方法,帮忙把事情交代明白,并提醒可能的难点和要点。然后,董事长助理代表董事长定期提醒属下完成指定的任务,或者检查新方法的执行情况,必要时采取书面通告的形式,增加心理和情感压力。 事后,董事长助理协助董事长完成对属下的评价。
在另一家民营企业,建立了100人的“企业纪委”,对于企业的重要事项(当然包括董事长对某人某事的指导意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或者关键点检查。开始时,纪委与各个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的矛盾非常突出,后来,纪委从纯粹的“**”转化成“医生”,审计报告首先交给下属责任人,然后把整改的意见上交到董事长。
董事长说,现在我的1只眼睛(董事长刚好一只眼睛不好)变成了100双眼睛。
其实,“跟催机制”和“企业纪委”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令人如沐春风的老板靠的不是这些方**,而是依据其独特的价值观(比如稻盛和夫的自利利他哲学),洞悉人性,因而可以从容地对人,从容地对事,一切都放得下,一切又在掌握之中。
发不发火以及如何发火,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境界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