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这句有名的发问,出自二十世纪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之口后,便迅速风靡全球。如果在大唐,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神童成群地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发问,自然是因为有人做过一番统计工作。这个人就是明代著名的文人雅士胡侍。胡侍于其所著的《真珠船》一书卷六中,列有"幼慧"一条。所谓"幼慧",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神童了。在这个条目下,胡侍收录了不少唐代的神童们。抄录于下:
唐世幼慧者最多,权德舆四岁能赋诗,萧颖士四岁能属文,七岁诵数经,十岁以文章知名。令狐楚五岁能词章。杜甫七岁属辞。李百药、徐彦伯、张九龄、裴敬彝,皆七岁能文。韦温七岁、日诵数千言,十一岁举两经及第。孔颖达八岁,记诵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刘晏八岁,献东封书,拜秘书省正字。王勃九岁作《汉书指瑕》,十三岁作《滕王阁序》。张童子九岁明二经,与韩愈同举礼部,拜卫兵曹。李泌九岁赋方圆动静。李白十岁观百家,十三能文史。郗士美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柳公权十二工辞赋。元稹十五擢明经。常敬忠十五七,过诵万言。
通过阅读这份记录可以发现,想要在唐代贴上"神童"这个标签,有几个门槛是必须要跨过的:首先,便是要小小年纪就会赋诗写文章,这基本上是条硬性规定。其次,大都要擅长记诵,脑袋里要装满锦词妙句。最后,得要早早参加科举,得一个功名,也就是得有个公务员身份,而且是得名越早越出名。
趁年轻多读点书,于个人成长来说毕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胡侍在罗列完这份名单后,不由得感慨和寄望道:"今之豚犬,但解觅梨栗耳,述之以勉儿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