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5|回复: 2

读书的功效不在当下

发表于 2015-3-20 16:21: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们经常说,读书能改变命运;有一本书就叫《读书改变命运》。这个"改变"的命运可以认为是读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真是这样吗?

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科学,许多人也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直接功效就是能增加个人的财富,我们就先以两位经济学家的命运来说明读书的功效吧。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出生在1798年,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由于受封建势力的迫害,他对德国实现他为之奋斗的资本主义感到无望,被他自己的阶级--德国资产阶级抛弃。他说:"我如果没有写作所得的收入,就只能靠妻子的财产糊口度日了。可是,这些收入和财产也不足以维系妻子和孩子们的生活,我几乎陷入了绝境。"1846年11月30日,李斯特开枪自杀,结束了57岁的生命。

马克思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成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但是,在实现自身物质福利方面,马克思并不成功。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但写作并没有使他摆脱极度贫困的窘境。他一文不名,而且极少有工作机会。他的工作主要是给纽约每日论坛和其他报纸当兼职记者,收入极不稳定。为了家人能够生存下去,他典当了家里所有的东西,甚至孩子的衣服。极度的贫困伴随着疾病,他的7个孩子中3个死于营养不良和疾病,只有两个幸存下来。马克思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病痛中度过,他一直被慢性疾病困扰。夫人燕妮去世时,他连葬礼都无法参加。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在贫困和疾病中去世,没有留下任何物质遗产。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却给整个人类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当然,经济学家也不全是穷人,李嘉图就是其中最富有的。

李嘉图出生在马克思之前将近半个世纪。他利用在股票交易所和咖啡馆工作的机会,通过操作自己的账户进行股票投机赚钱,成为"套利之王";滑铁卢战役期间,政府发行大量公债,胆怯者纷纷清仓,李嘉图一直持仓观望并乘低价之机增仓,仅这次他就净赚100万英磅。1793年,李嘉图开始独立经营时资产仅仅800英镑,而到他1814年退休时,已经达到160万英镑。李嘉图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是仅次于李嘉图富有的经济学家。他每天还没有起床就在床上读书、看报、做交易。在1946年去世时,他的净财产达到4万英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6:22:08 | 查看全部
那么,李嘉图和凯恩斯就是通过读书致富的吗?没有这么简单。

作为金融奇才的李嘉图的成功与经济学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李嘉图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更不用说经济学教育;而且,李嘉图对经济学产生兴趣并投身经济学研究是在他金融投机的成功之后。凯恩斯既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又是杰出的金融专家,他的经济学知识对他的投机活动会有一定帮助,但这种帮助并不大。因为凯恩斯在经济研究中强调短期,但他实际投资过程中却强调长期持有股票。这说明凯恩斯的致富并不是因他学到和倡导的经济学理念。

为什么研究财富的经济学家却不能用其所学的知识致富呢?

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所决定,只有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家才能获得社会平均收益。对于非主流的思想家来说,其学术供给成本太高而学术需求很低,其收益率可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甚至会沦为收益水平最低的阶层。另一方面,经济学的基本功能是解释世界。它既不能为人们提供致富的技巧,也不必为经济学工作者的富裕或贫困承担责任。在现代社会中,对作为个体的经济学家来说,致力于科学探索和致力于个人财富几乎成为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同时,社会科学所发现的许多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但这种指导意义更主要在于思维方法、分析工具这种思想层面,而不是操作层面,而且与其运用并取得成果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6:22:20 | 查看全部
这样说读书就没有用了吗?如果读书没有用,那我们读书干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组统计数据。这是全世界各国每年每个人读书情况:以色列64本,美国50本,俄罗斯55本,日本40本,中国5.2本。可以看出,读书多的都是经济社会很发达的民族和国家。统计1901-2001全世界680位诺贝尔奖者,以色列人占152位,占22.35%;以色列人口占世界0.3%。1999年,"福布斯"全球前50名富豪中,犹太人占36%。还要指出,上述思想家中,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成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源,凯恩斯主义引发了一场宏观经济革命,以至成为当代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根据。这些都说明,读书是非常有用的。对于个人来说,这个"有用"的最低限度布坎南讲得很深刻。布坎南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说:"学习经济学不能保证你不会站到领取救济的队伍中去,但它能使你明白你为什么站在这个队伍中。"

至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读书是当下的活动,但它的功效却在未来;读书是个人行为,但它的影响却是整个民族;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对于个人来说只具有偶然性,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具有必然性;读书有用,但你不要指望它发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