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97|回复: 51

文字稿投稿建议格式实例

 
发表于 2009-7-7 15:04: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各位老师:

        目前,不少老师的稿件发帖不规范,下载的稿件非常“难看”,给整理稿件带来一定的麻烦。现将文字稿投稿格式规范如下,希望各位老师认真看一下,按规范格式发帖、投稿。有建议及时提出,以便进一步完善。
        
     一、发帖方法
     1、作者署名统一放在标题下面,只写作者姓名:×××,不要写在稿件最后面。
     2、作者要根据聊天确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写稿。每周一晚8点大家相聚在平台聊天室,夏晓凌主编与各位老师一起点评上期主题稿件,讨论确定当期主题。要根据确定的主题写稿,提高见报率。在没有报社特别通知的情况下,截稿时间定在每周三晚12:00。  
     3、为便于稿件整理,投稿区也需贴上稿件标题。每个段落应空两字,字体字号默认即可。主持词要署企业全称和作者名(此条各位老师一定要听劝啊)。投稿的时候前面标注(跟帖+跟的是哪个帖)

     二、注意事项
    1、每期每位作者只需一题一稿
  7月6日晚上聊天时,夏老师要求每名通讯员同主题稿件只能上报一篇,大家只要写好一篇稿件就可以了。
  夏老师强调指出:以后,我们拒绝“一题多稿”的做法!!!版主选稿实行一人一稿制,你写10篇,也只能选一篇。当然,投一篇给摄影,又投一篇给文字稿通道的人不算一题多稿。大家可要听劝告啊!
  2、各位老师一定要听劝
  一些老师不愿意看一下投稿建议格式,始终不愿意按建议格式发帖。多次提示,甚至直接给予修改,仍然不听劝。让我感到纳闷。这是怎么的了。希望各位老师一定要听劝,于人方便,于己也规范漂亮。
   
          投稿实例(见报稿):

                                                    (跟帖 +主题) 企业员工青睐质疑式互动培训

        顾永强 

        【事件】一堂特殊的培训课
          这天,山东胜利油田孤东三采中心注聚二队培训室里,设备工程师杨诗玉正在给员工进行注聚泵知识培训,他一边在写字板上画出注聚泵结构示意图一边说:“我们的机器不是等到坏了才修,而是当它的‘身体’感觉不好时就要维护保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的生命。”
        杨工程师的话音刚落,一名员工就举手站起来说:“你讲得非常精彩,但没有实物,我们怕很快就会忘了,能不能到现场给我们示范一下?”“好,那我们就转移到9#注聚站吧。”杨工说。
        于是,在培训室听课的20多人一起来到9#注聚站,围在1台需要大修的注聚泵前,听杨工继续讲泵体结构理论知识。他边讲边让大家观察泵体结构和故障部位,分析了需要大修的原因,同时他还对注聚泵的维护保养操作等进行了一一示范,还手把手教员工操作。
        “为什么现阶段个别单井母液流量计波动大?”杨工自问自答:“是个别泵单井管线振动造成的……”“可我怎么觉得你的说法不对呢?我认为流量计波动大的原因不是管线振动造成的,而是母液配制浓度不均匀造成的。”杨工话音未落,学生就发出了质疑。
        “老师,我提个问题:聚合物母液浓度升高对容积效率和注聚单耗有什么影响?如何解决?”注聚泵工程芳问道。
        “你这个问题提得好,也是我思考已久的一个问题。”杨工以赞许的目光看着她,继续说:“聚合物母液浓度升高,造成母液粘度升高,会导致注聚泵容积效率的下降,也就是说聚合物母液在泵阀腔内重复吸入排出,注聚泵做功效率下降,导致了单耗的上升。”
      “老师,你的讲解,解开了藏在我心中许久的疙瘩。我明白了,聚合物剪切率上升肯定也是容积效率下降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适当降低母液配制浓度。我说得对吗?”杨工听了频频点头。
        9#注聚站员工李秀芳说:“原来培训时,有些知识太深奥不好懂,有些知识当时好像学会了,但没有实际操作,过后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了。因此感觉学了效果不大,学了也派不上用场,感到学习实在是件苦差事。现在这样的培训,我还真搞懂了,原来我对安装注聚泵柱塞这样的活根本不敢动,现在可以自己动手了,学的知识有用处了。”
        程芳接过她的话头说:“设备解体后,我们对设备结构看得一清二楚,原来我们根本不懂三连杆机构是咋回事,更别说高深的理论了,现在看得真真切切,没法不懂。过去培训课满堂灌,有时老师照着书本念,我们听得没有兴趣,现在把课堂搬到了岗位上,方便;老师现身说法,真实;现场排除故障,实在,这样的培训课非常对我们的口味!”
        如今,这样的技术培训形式已在企业被固定下来。

      【笔者评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每年不同阶段,企业一般都要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目的是提高一线员工的技能素质,培养大批技术能手。但据笔者了解,不少企业培训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培训过程中,无论是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还是光盘的形式、多媒体方式;无论授课的老师是专家还是有经验的工人技师,尽管在刚刚听课的时候的确感到大有收获,但是由于没有学以致用,进行实地操作,以至于很快又回复到没有接受培训前的状态,并未感到培训对自身有多大的作用。部分一线员工学用脱节,老师授课时纸上谈兵,学生回去后仅保持“三分钟的热度”,遇到与“授”的内容有出入时就不知所措,学到的东西也就“还给老师”了。培训组织者也往往把培训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培训完了就完了,从而呈现“培训年年搞,年年老一套,技能没长进”的现象,使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上述事件中看到,该企业的培训不拘泥于形式,而是着眼于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员工想怎么学,老师就怎么教,把课堂搬到现场,理论联系实际,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教学互动,增加了员工的参与性,让员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老师现场答疑。相互间观点虽有碰撞,有交锋,却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也引起了员工更多的思考,使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笔者认为,一线员工的技术培训就像穿衣一样,需要量体裁衣。用员工的话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由员工出题,再组织编写教材,量身定做培训方案,把原来员工不愿意听、培训效果不佳的内容从培训教材中删除,实现从众口难调到自助餐和众口好调。
  二是采取灵活的、员工认同的培训方式,如把培训课堂搬到设备车间、操作现场、班组岗位,进行实物培训,注重员工动手实践能力的培训。
        三是培养员工凡事喜欢思考和刨根问底的习惯,要像程芳那样,向书本和专家学习,但不惟书本、不惟专家,而是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向权威挑战,在实践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是培训不能搞一授了之,而是建立授后再培训机制,做好讲授的“上篇文章”,更要做好“授”后效果跟踪、考核再培训的“下篇文章”, 以巩固培训成果,直到知识真正为员工所掌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15:07:12 | 查看全部
永强老师这个友情提示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15:12:06 | 查看全部
顾老师提醒的及时,请老师们多加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17:34:56 | 查看全部
顾老师提醒的及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09:01:33 | 查看全部
支持,杜绝一题多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16:36:30 | 查看全部
谢谢顾老师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16:44:00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楼马兵于2009-07-07 17:34发表的  :
顾老师提醒的及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18:11:17 | 查看全部
支持,杜绝一题多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20:56:24 | 查看全部
顾老师提醒的及时,请老师们多加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8 23:37:37 | 查看全部
嗯,拒绝一稿多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