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语】据新华社北京3月20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张漫子)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近日发布公告,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两名聘任制公务员,职位均为政府部门高级主管,分别从事危险化学品管理和产业研究工作,聘期为两至三年,实行协议工资。此公告一出,引发热议,公务员聘任制是否意味着“铁饭碗”或变“合同工”,高冷不再?聘任制公务员由来已久,是“偶然”还是“趋势”?是破解“权力任性”的新钥匙?你认为聘任制能走多远?>>>>>>
新闻背景
1.是“偶然”还是“趋势”?
“中国网事”记者从北京市相关部门了解到,本次公开招聘的两个职位分别为市安监局危险化学品集中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高级主管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产业研究工作高级主管。由于危险化学品的集中管理专业性、技术性强,且周期较长,为加速推进危险化学品集中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其实施动态实时管理,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据介绍,北京自2013年起开始试点聘任制公务员工作,曾为市科委、市交通委招聘技术高级主管共计3名。而早在2013年12月,浙江省义乌市也曾以年薪30万起启动首批5名聘任制公务员招聘工作。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务员聘任制本不新鲜,作为公务员任用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公务员制度的范畴,我国法律对此早有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可见,聘任制公务员由来已久,此次“邂逅”,并非偶然。
从试点各地的招录资格来看,聘任制公务员的岗位多集中在专业技术类岗位,对学历与相关专业经验要求较高,多数实行年薪制。这与政府职能转化之下,对高技能型、高专业化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密不可分。尤其是金融监管、医疗卫生、食品监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型人才,如不具备相应专业背景与从业经验,一般难以胜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沈群红认为,不论是出于对国内公共治理发展现状与未来需求的考虑,还是借鉴发达国家对公共治理效率提升的经验,聘任制本身满足了我国在金融、财会、法律、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部分技术类职位科学性、独立性、权威性的需要。尽管并非公务员系统所有职位都适合采取聘任制,但聘任制公务员的比重增加应当成为趋势。
2.破解“权力任性”的新钥匙?
一提起公务员,人们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稳定”。然而聘任制的介入,能否改变这一刻板印象?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会否提升公务员工作的活力与效率?
“中国网事”记者从人事部门了解到,机关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选拔合适的聘任人选:一种是公开招聘,另一种是直接选聘。“
汪玉凯认为,对公务员聘任制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积极意义,其积极之处在于建立了流动机制,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将提升公共治理的效果和效率。但是根据目前几个试点的聘任制实施情况,对整体情况的改善效果尚不明朗。
记者发现,在试点地区,聘任制公务员与委任制公务员在身份和待遇上没有显著差别,同受公务员法的约束,同为行政编制。而二者的差别体现在用人方式上,聘任制公务员实行的是合同管理,其退出机制更加灵活,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此类公职人员的工作表现、能力、效率形成约束。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公务员聘任制的引入,在激发活力、提升效率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但对于破解公职人员“庸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方面的效果,还将受制于其配套制度的完善程度。
3.聘任制能走多远?
毫无疑问,对公务员聘任制的尝试与探索对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更加成熟、完善、科学的基础性制度与权力约束机制的建立才是公务员聘任制能够走稳、走好、走远的保证。专家认为,鉴于不少公务员岗位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因此聘任制岗位和委任制岗位不能完全代替,还将长期共存。
汪玉凯还提出,公开选拔处级、局级干部制度已经消失多年,虽然干部选拔环境整体向好,但招聘机制、监督机制、操作流程仍存在诸多弊端,不免存在腐败空间。他建议,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考虑恢复干部的公开选拔制度,以增强人事选拔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沈群红说,人事制度改革还是要通过依法行政的手段实现,包括清晰界定公职人员对应职务、岗位的可为与可不为,设计并明确好权责利及符合中国发展特征的配套约束机制,使聘任制公务员与委任制公务员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