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解词释义]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49:19 | 查看全部
主要荣誉

李国章,李光耀、陈佳洱、池田大作、田家炳
李国章,李光耀、陈佳洱、池田大作、田家炳
作为新加坡的总理,在这个头衔之下,李光耀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他还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正是由于他在指导公众行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获得了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由于李光耀祖辈均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视作为客家族裔的杰出代表之一。鉴于其对世界客家事务的影响和贡献,李光耀被特别聘请为新加坡最大的客属团体(组织)——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的永远荣誉主席一职。
2000年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
颁授学位仪式由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章主持。中大在对李光耀的赞辞中,形容李光耀是近百年内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并形容他“以廉反贪”、“以法去乱”、“注重和平而避免冲突”、“协调种族而拘除仇视”、“带领新加坡走向富强之路”等。
2005年5月17日,复旦大学授予82岁的李光耀名誉博士的学位。
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教授在授证仪式上说,授予李光耀名誉博士学位,是因为他对促进中新两国关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李光耀在授证仪式上作了题为《中国复兴中上海的角色》的主题演讲。他说,未来30年,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会把世界的中心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和印度洋。而中国的复兴仅靠经济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文化等软力量的增强,“上海则有机会成为中国软力量的中心”。李光耀说,中国复兴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通过复兴重现中国文化的辉煌,“打造一个21世纪版的中国文明”。
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立有一尊李光耀的蜡像(制作年代不详)。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1:02 | 查看全部
退出内阁

发表声明
李光耀现身大选提名中心
李光耀现身大选提名中心
2011年5月14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和国务资政,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从内阁退休。声明说:“我们研究新的政治局势并考虑这一局势对今后的影响……是时候让年轻一代推动新加坡在更加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向前。”
从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到1990年11月,李光耀一直担任新加坡总理,并在卸任后留在内阁担任内阁资政,继续为新加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至今。让李光耀决意离开内阁的原因是在5月早些时候的举行的新加坡国会选举。在选举中,由李光耀创建并在新加坡长期执政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虽然继续占据国会压倒性优势,但得票率跌至60%左右,创新加坡建国以来最低。李光耀和吴作栋的声明说:“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选举后,我们决定离开内阁,让更年轻的内阁成员团队联系并接触年轻一代,塑造新加坡的未来。”。[8]
李光耀和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在这次“分水岭”大选后,已研究过新政治局面,思考过它对新加坡前程的影响,想到两人已为新加坡发展做出贡献,是让59岁的总理李显龙和其年轻领导团队有全新阵容的时候。
2011年5月7日新加坡大选,李吴二人都在所属选区胜出,但执政党得票率只有史上新低的60%。其中在激战地阿裕尼集选区,李光耀选前称如果反对党胜出,选民便要“后悔5年”,迫使李显龙和其言论划清界线。结果反对党赢得5个议席,外长杨荣文下马。[9]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1:40 | 查看全部
马基雅弗利崇拜者
李光耀曾在英国留学深造,当过律师。在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数十年间,他领导新加坡实现了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李光耀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李光耀
他连续数十年在新加坡内阁担任要职,他毫不掩饰自己是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的崇拜者。而马基雅弗利就是残忍治国之道的代名词。
李光耀曾说过,他从不在乎民调结果和民众支持率。他说:“我认为,太在意民众支持率的领导人是软弱无能的领导人。”
他说:“在受人爱戴和令人畏惧这两者之间,我始终认为马基雅弗利的思想是对的。如果谁都不怕你,那就毫无意义了。”
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李光耀排挤政敌,对西方的批评置之不理,牢牢掌握政权,把一个缺乏生机的城市国家变成了一个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
拥戴李光耀的人坚持认为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新加坡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学习其经济发展模式。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2:42 | 查看全部
为年轻一代让路
1990年李光耀退出总理职位,由吴作栋接任。2004 年吴作栋又将总理职位交给了李光耀之子李显龙。在 1990年辞去总理职务之前,李光耀说,那些认为他要退出政治舞台的人“应当去医院检查下自己的大脑”。
不过,选举结果显然令他改变了主意。
在这次选举中,虽然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赢得了 87个国会议席中的81席,但其得票率降至60%,创历史新低。2006年和2001年其得票率分别为67% 和75%,1968年为84%,为历史最高。
在竞选期间,互联网首次在新加坡选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未经历过贫穷的一些年轻批评者在 “脸谱”、“推特”和YouTube等网站上嘲弄李光耀和吴作栋。
李光耀和吴作栋在声明中承认,面临的是“新的政治局面”,新加坡的年轻—代希望更多参与决策。
自首次当选总理以来,李光耀一直是新加坡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他生于1923年9月16日,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认为新加坡的统治者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日本侵略者在1942 年战胜英军、占领了新加坡时,李光耀猛然觉醒。新加坡解放后,李光耀到英国学习法律,期间与剑桥同窗柯玉芝相识相恋,在1950年回国前秘密结婚。他们育有三个孩子,现年59岁的李显龙是长子。 2010年10月夫人柯玉芝辞世时,人们依稀看到了李光耀脆弱的一面。
他在悼词中说:“没有她,我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她度过了充满温暖和意义的一生,我应该为她89年的生命感到慰藉。但今天在这个永别的时刻,我的心却无比悲痛。”
几个月后,他又恢复了常态,在国内外会见重要的政界和商界领导人。
竞选期间,李光耀再次展现了其强硬的一面,他在一个争夺激烈的选区警告选民说,如果他们投票支持反对党,他们会“后悔的”。许多人最终对人民行动党投了反对票,给了该党一记重击,这促使李光耀最后决定退出内阁。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4:04 | 查看全部
华文教育的消逝
2010年1月5日南洋商报《大马非华裔新生争相读华校》报导新学期伊始,有越来越多的巫印裔孩子被送到华校就读,一股新的“中华潮”逐渐在马来西亚形成…几乎每一间华校都有华印裔新生报读…在乡郊区或微型华小的巫印裔生人数更多。
同一天,光华日报报导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发表《2009年华小课题回顾》回顾和了解过去一整年华小面对的各种问题,其中如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国中华文科的地位问题,以及国家公共服务局奖学金遴选偏差…种种问题…。
2010年1月4日星洲日报的《大马独中毕业生升学率调查》指出2007年达80%,国内升学占55%,国外升学约25%…国内升学主要到私立大学和外国在马设立的分院。国外升学方面主要到台湾(14%)、新加坡(9%)、澳洲(4%)、中国大陆(3%)以及日本、英国、美国和新西兰各占1%。…不管是欧美、亚洲一般传统国家大学都承认统考文凭。
2010年1月3日星洲日报的《李光耀后悔没有早点关闭南大》报导李光耀后悔没有早点关闭南洋大学,而决定关闭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华文大学流失优秀生,只能招收次等生。李光耀亦指出单靠华文无法过活,以及南大生不敢用南大文凭应征。
回顾历史,华文教育的消逝不仅是新加坡华人的损失,亦是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损失。新加坡原本可以成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经济与政治中心,奈何李光耀政权只体会到西方资本世界能为新加坡带来的好处,没有意识到东南亚华商以及世界华商能为新加坡带来的更大商机。新加坡大力鼓吹世界华商运动或许就是希望能够重新出发。诚然,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5:14 | 查看全部
新书发布

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首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2013年8月6日在总统府发布新书《李光耀观天下》。新加坡《联合早报》7日报道称,这本400页厚的英文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收录了李光耀对世界大国和国际趋势的分析与见解,其中有6个章节分别涉及中国[2] 、美国、欧洲、东南亚、中东等。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6:11 | 查看全部
谈及日美
此外,李光耀在书中对日本、美国等国也有评价。据共同社7日报道,李光耀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最大原因归结为“人口骤减”,并称对不愿接纳移民的日本未来“感到极为悲观”。李光耀指出,在低出生率方面新加坡也存在相似之处,但“与日本的决定性差异在于我们接纳移民”。对于美国的未来,李光耀在书中表示,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美国的经济威力不可能衰落。他认为,迄今为止,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并没有尖锐至互不兼容的矛盾冲突,“中国需要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以确保其商品能进入美国市场,参与投资、获取技术等,而美国也没必要将中国变成自己的长期敌人”。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7:01 | 查看全部
谈及中国
在谈及中国的章节中,李光耀表示,中国在崛起的同时仍坚持把权力集中在中央。他指出,“中国的内部挑战正处于关键时刻,突发的外部事件也会有很大影响”,但他表示相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经过深思熟虑可以沉着应对,“他有分量,我相信他会获得党的支持”。李光耀还提到在2007年底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会面时,习近平宽阔的胸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称习为“曼德拉级别”的人物。
李光耀表示,中国的强盛给国际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例如中国企业的投资。但中国的邻国开始感受到这个“苏醒后的巨人”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强硬,对美国在亚太的“老大”地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谈到对中国“和平崛起、永远不称霸”的看法时,李光耀在书中称,“一种看法是,中国会静悄悄地变得强大,扩大影响力,不会欺负人。另一种看法是,中国会显示力量,威逼所有人。”“我认为他们会选择第一种做法,但同时也会显示力量。”
书中还称,邓小平坚信中国保持韬光养晦是明智的做法,“中国人知道他们还需三四十年才赶得上世界其他强国。他们的结论是,只要能维持现状、别惹怒现有强国,并跟所有国家做朋友,中国势必越来越强大”。李光耀称,这将让中国有空间去解决内部问题,并继续发展经济,“中国一旦被卷入战争,就有可能会发生内乱、冲突和导致秩序紊乱,那它将再次陨落,而这次可能会沉沦很久”。李光耀指出,对于中国人而言理性的考量是,“我们已经等了这么久,才等到这个赶上发达国家的机会。何苦因为一时心急,而动摇渐进的崛起?”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7:54 | 查看全部
谈及生死
此外,年近九旬的李光耀还在书中谈及对生死的看法,称“生比死好,但所有人终究都得面对死亡。我89岁了,没必要回避这个问题。与其陷入昏迷长期卧床,我宁愿选择快速离世。”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2:58:58 | 查看全部
家庭背景

李光耀祖先为兰芳共和国公民,兰芳共和国是东南亚历史上第一个由华人建立的政权,后来被荷兰所灭。李
3月20日,李光耀出席渣打银行新加坡论坛
3月20日,李光耀出席渣打银行新加坡论坛
光耀之父来自中国广东,后漂洋过海到新加坡,成为新加坡自治政府总理,当时新加坡归属马来西亚政府,李光耀为新加坡独立作出伟大贡献,后成为新加坡首任总理。他的下任吴作栋为纪念李光耀的功绩,并且也确实希望他提出政治意见,所以在新加坡政府设立内阁资政,使得李光耀虽然从国家重要岗位上退下来,但是仍然过问国事,提出建议,后来李光耀之子李显龙继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理,并设立国务资政,前总理吴作栋为国务资政,过问国事。新加坡已经是李显龙总理执政,并且规定凡是卸任总理都将成为资政,已经有两位。
在他的回忆中,李光耀谈及他的曾祖父李沐文(Lee Bok Boon,客家人)早于1862年从广东大埔移居到海峡殖民地的经历,造就了其作为第四代华裔新加坡人的移民背景之一。作为母亲蔡认娘(Chua Jim Neo)和父亲李进坤(Lee Chin Koon)的长子,李光耀生于新加坡甘榜爪哇路(Kampong Java Road)92号的一座2层高的别墅内。而其祖父李云龙(Lee Hoon Leong)对他施以英语教育的举措,使得他自幼受到了英国文化的强烈影响。
李光耀本人的两个儿子都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大儿子李显龙为新加坡现任总理,小儿子李显扬曾任最大国营企业新加坡电信(淡马锡控股旗下)的总裁兼CEO(2007年4月1日卸任)。女儿李玮玲在陈笃生医院全国脑神经学院担任副主管;李显龙的妻子何晶在2002年出任政府财政部的资金管理公司淡马锡控股的董事后。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李光耀(新加坡原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