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精神是要物质来支撑的
据工人日报3月13日报道,为企业创下至少2亿元的经济效益,还拿到了一个规格很高的科技创新奖,但是除了精神表彰,企业居然没有给一分额外的报酬!这多少让主导这项技术攻关的张师傅(应受访者要求化名)和他的团队有点心灰意冷。
为企业创造2亿元的价值,仅仅只落个精神鼓励,而且上级奖励的20万元也被企业无情的独吞了,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不可否认,在当下物欲横流,人们价值观多元趋势的社会里,人确实要讲奉献精神,但这都需要物质做支撑的。自古以来,人们劳动创造就是为了美化生活、享受生活。员工搞发明创造,奉献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仅是为了精神上的鼓励,更是为了物质上的奖励。精神鼓励能让人身心愉悦,物质奖励能让人生活充盈,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成就感。只有这二者相互支撑,相互兼顾,才激发人们创新创效干劲和热情。
马克思早就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世界经典名言论社会里也有这样的一段话:社会是为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存在的,但社会成员的存在决不是为了社会的利益。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是财富均分,而是每个人按其贡献的大小,从社会的总财富中提取它应得的报酬。因此,从按劳分配原则上讲,企业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对张师傅团队成员进行物质奖励。
谈到精神鼓励,还不得使我想起《吕氏春秋•察微篇》中的两则小故事。一是“子贡赎人”,子贡把沦落他乡的鲁国人赎回来,没有向国家领取补偿和奖励,孔子听到后不仅没有赞扬,反而批评“赐失之矣”,甚至担心“鲁人不赎人矣”。另外一个是“子路受牛”,子路见义勇为,救起落水人,接受了一头牛的谢礼,孔子知道后大为赞赏,断言“鲁人必多拯溺者”。一样的善举,不一样的评价,无疑告诉我们精神鼓励离不开物质支撑,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做好事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奖励来支撑,何况我们还是在工作岗位上搞创新创效,就更应该体现员工自身价值和物质奖励所产生的涟漪效应了。
与此相似的是,假如我们对企业善于创新创效的员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表扬,精神层面上的鼓励,那么最终必然导致创新创新的人越来越少,让员工看不到实惠,企业自然就少了生机与活力。
笔者单位去年有个员工在检修期间深入现场查设备,由于他工作认真,检查仔细,在检查中发现有多处官道存在安全隐患,仅这一项就给企业挽回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最后单位不仅奖励他1万元人民币,而且还得到了重用和提拔。
俗话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如今,在这个典型事例的感召和引领下,一大批员工都投入在敬职敬业的岗位中,他们查隐患堵漏洞,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人人都争相打冲锋。
由此可见,企业要想珍惜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进一步激发员工们的聪明才智,就应当在精神上多鼓励,物质上有奖励,真正把员工自身价值展现出来,让有能力的员工既得荣誉又得实惠,这才是现代企业经营之道,用人之道。抠门的企业、封闭的管理迟早要关门歇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