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2|回复: 0

黄益平:中等收入陷井是出口企业目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发表于 2015-3-28 16:47: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财经网讯】“从经济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不是转移还是转型的问题是产业升级的问题,你必须有这些现有的企业往上走,或者我们形成一大批新的企业,产业升级。”3月2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家黄益平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出口企业:转移,还是转型?”分会场作出上述表示。

黄益平表示,“我们未来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再想这样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说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部分。经过这几年发展,我们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出口行业现在面对的一个大的问题,就是说不管你能不能增长,下一步是什么?一个核心的问题,过去我们很有竞争力,我们的竞争力赖以支持的低成本优势,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以下为黄益平发言实录:

我说两点,第一,我们现在出口企业总体上来说面对大的,刚才海老师已经说过了,我们过去30几年出口在经济增长当中做的贡献非常大,在全球危机以前,大概07年的时候,我们总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应该到37%、38%这是相当高的数据,现在面对的两个比较大的变化,从今天看我们出口和过去的比较。第一,刚才海老师说的,我们的出口不可能再这样高速增长,不可能高速增长,第一对一个大国经济,每年30%的出口的增长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先例的。 第二,跟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有关系,早期我们是一个小国经济现在是一个大国经济,简单说,我们现在是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这就意味着我们继续大规模出口,对世界经济有冲击,每年会挤占其它国家市场份额,从国际政治角度考虑是有原因。不管什么原因,国内还是国际,刚才海老师说的我非常同意,我们未来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再想这样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说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部分。第二点的变化,过去我们出口主要靠什么?就是靠低成本优势靠制造业大国,为什么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们出口增长非常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低成本,当然不光是劳动力低成本,资源低成本,能源低成本包括我们的资本都很便宜,但是经过这几年发展,我们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出口行业现在面对的一个大的问题,就是说不管你能不能增长,下一步是什么?一个核心的问题,过去我们很有竞争力,我们的竞争力赖以支持的低成本优势,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这点看法上,我跟海老师不太一样,他认为我们剩余劳动力还有很多,在农村有40%的劳动力,我个人觉得可能没有可能,第一,真正留在农村人口没有统计那么多,第二,大多数还是老人和小孩。我们还有多少转移出来,是有很大问题,我个人倾向认为剩余劳动力不是很多,到底有没有剩余劳动力我们碰到客观事实,过去十几年,每年民工的工资上升10%到15%,这个大家都看到,这个对我们产业结构提出非常大的挑战,我觉得我们现在出口面对的大的格局。第一,出口增长要放缓,这是国际国内经济因素要求。 第二,过去做得好,现在已经没法继续做,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 怎么办?出口企业是要转移还是转型。从企业来说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问题,您是继续在这儿生产还是出去生产?但我觉得这是企业决策的问题,从经济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不是转移还是转型的问题是产业升级的问题,你必须有这些现有的企业往上走,或者我们形成一大批新的企业,产业升级,也就是说在成本提高了以后,我们会有很多新的行业,新的产品,新的企业继续有竞争力,那么这个时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技术,靠的你的高附加值,靠的是你产品的质量,至于怎么往上走,这个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我们今天碰到的问题有一点当时的台湾、韩国、香港的问题,经济拐点出来成本上升很多企业都搬到长江三角洲来了,搬出去之后,当时他们内部经济也有很多悲观的讨论,当时在这些经济当中讨论最大的问题,会不会形成产业空洞化,他们原有有竞争力的产业都到了大陆,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不是很清楚。对我们中国经济来说,今天碰到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核心当然就是能不能往上走?至于说以后会怎么走?我自己觉得可能这个路径是多样化,我们看韩国,韩国今天走过来了,剩下来都是大型制造业企业,像钢铁、造船、汽车和电子产品。台湾走的路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包括制造包括设计包括创新、研发,香港是另外一条路子,服务业基本上没有制造业,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几乎都是保持了完整的就业,没有出现很大的失业问题,就是产业升级了,只是升级,形式不太一样,我们用今天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来说,就是他们跨越了中等收入陷井,而这个恰恰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