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6|回复: 1

徐州丰县八旬老人王文彬自办“农家书屋”17年 用文化滋润乡邻心灵

发表于 2015-3-29 09:11: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剪报、张贴、装订……尽管已经做了17年,80岁的王文彬老人,还是干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

  腾出自家小院

  王文彬老人年轻时到黑龙江支边,1986年他从黑龙江省北安市回到老家丰县梁寨镇光庄村定居。

  回到村里后,他一直帮助村里义务劳动,并怀着对青少年教育的一腔热忱,承担了村里的关心下一代工作。

  1995年,光庄村组建关工分会,当时既没有办公室,又没有活动经费,唯一的活动阵地就是村委会的两块黑板。这时,王文彬毫不犹豫把自己刚回村时修建的9间砖瓦房独立四合院全腾出来,作为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并自制水泥乒乓球台,家里的彩电、VCD也供村民学习、娱乐,又自己动手把院墙改造成18米长、带雨篷的宣传长廊。他还自费刷了两块2.5平方米的黑板,每月出一期黑板报。

  说起创办农家书屋的事,王文彬老人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说是办了个农家书屋,可最初只有50多本书,还是我从北安市回老家时带来的。”

  乡村溢满书香

  这个暑假,初中二年级学生王娜,几乎每天都到农家书屋来写作业或者看书。8月14日,记者来到农家书屋的时候,她刚刚写完了当天的暑假作业,拿起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而梁寨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陈修琦小同学,正拿着一本《安徒生童话》一字一句地念着。

  在农家书屋里,放暑假来这里看书、写作业的孩子有七八个。王娜同学告诉记者:“要不是下雨天,来的学生还会多一些,最少也有十来个。”

  在另一间阅览室内,68岁的邓向洲老人正看《参考消息》合订本,有两位老人在下象棋,还有三四位老人在一旁喝茶聊天,和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相比,这里比较安静。

  而王文彬老人则忙前忙后,一会儿教孩子认字,一会儿又给老年人递报纸,

  邓向洲老人说:“现在,农家书屋成了光庄村大人孩子的活动场所,要是哪天不来转转,心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这农家书屋,真成了咱农民的家了。”

  守护精神家园

  24岁的李媛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去年来到光庄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刚来光庄村的时候,走进农家书屋,我特别兴奋,更感动于有这么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爷爷。”从那以后,李媛没事就往农家书屋跑,帮助王文彬老人张贴报纸,装订合订本,成了农家书屋的好帮手。

  王文彬老人的农家书屋,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创办之初,光庄村村委会出资为他添置了台球桌、羽毛球拍等小型文体器材,还为他免费订阅了《新华日报》、《农民日报》两份报纸,他又自费订阅了《关心下一代周报》和《老年周报》。后来,镇文化站、镇政府等都多次组织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活动。

  如今,农家书屋不仅有《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等十几种报纸,还有几十种杂志,图书就更多了,目前有各类图书4000多册。

  近几年,王文彬老人先后被评为“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徐州市四五普法先进个人”、“江苏省四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江苏省先进“农家书屋”主人等。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年所有奖金都被王文彬老人用来购买图书和装备,就连逢年过节上级发的慰问金,也用在农家书屋上。

  梁寨镇党委书记张世景说:“现在农家书屋的报纸由镇里统一订,下一步,镇里打算对农家书屋进行改建,再添置一些图书、设备,把王文彬老人的农家书屋建成农民朋友学习科学知识的精神家园,休闲娱乐的文化乐园。”(骆耀明   王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07:20:3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