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介绍《甘肃冒赈案》之前,本文介绍几个名词和相关的知识。这几个名词是:捐监,本色捐监,折色捐监。
所谓“捐监”,凡是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豆麦谷粮,取得资格的可以应试入官,时称“捐监”。
捐监分为两种,本色捐监和折色捐监。本色捐监就是捐赠粮食。折色捐监就是捐赠银两。按照清朝政府的规定:只允许本色捐监,禁止折色捐监。也就是捐监只能捐粮食,不能捐钱。
在清朝,想做官有几个途径。第一,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考取秀才、举人、进士,博得功名,从而做官。这是一条最普通、最常见的路,同时也是一条最艰难的路。十年寒窗苦读,最后能够做官的人凤毛麟角。一般情况下,三年才进行一次会试,会试被录取者就是进士,进士当然可以做官,但全国进士录取只有几百名。举人和秀才一般没有做官的资格,在当地谋个差事并不难。通过官府“举孝廉”,举人也可以做官。总得来讲,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很不容易。
做官的第二条途径,一些王公贵族通过世袭和关系当官,这是满清贵族享有的特权。
第三条做官途径,有钱人通过花钱捐监,获取功名,从而做官。清朝初年,设立了捐监制度,曾经有一段时期制度被废除。原因就是很多人对捐监制度提出批评,认为弊端很大,有钱人就可以通过捐监获取功名做官,对那些千辛万苦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公平。
为什么不允许折色捐监?捐了钱可以买粮食,只允许捐粮食,粮食还需要仓库保存,也容易腐烂变质,多麻烦呀!这和设立捐监制度的目的有关,或者说冠冕堂皇的理由吧。不能大张旗鼓的说为了有钱人,事是那么回事,却摆不到桌面。目的就是为了赈灾,某地发生灾情,可以用这些粮食赈灾。有钱也可以买粮食,为什么偏偏不让捐钱?因为捐钱漏洞太多,很多官员中饱私囊,成为贪官。贪污银子方便,如果贪污一麻袋粮食,还要背回家,多费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官员想贪污,方法多得是。《甘肃冒赈案》就是清朝一起最大的官员集体贪污案。甘肃的所有大大小小官员都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