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1|回复: 8

儿童为什么要去旅行?

发表于 2015-3-30 17:15: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读: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少家长会抱怨,带孩子出行会麻烦多多,到底为什么要带孩子出行,听听知名育儿达人童书妈妈三川玲怎么说
117845851.jpg
  儿童为什么要去旅行

  在聊聊为什么带孩子旅行前,先说说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意带孩子去旅行。

  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原因很直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记不住。孩子太小,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费金钱和精力;

  二、危险。小孩子出去爱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习惯玩不好;

  三、麻烦。出去带很多孩子的东西,大人还要照顾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尽兴。

  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原因是不是站得住脚。

  首先,第一个“去了白去”的说法,最为普遍。不仅老一代父母如此,我身边的很多年轻朋友,也同样抱有同样的想法。可是,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一样,这些都是父母的想法,并没有从孩子的感受、需求出发。

  我特别害怕父母的“有用论”。譬如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没用的,学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没用的,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就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就是没用的……

  沿着有用论的思路,旅行,就是瞎玩儿,既考不了级,也没证书,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长,当然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英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则是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家境良好,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工作。过了几年,他很想去南方闯荡,却屡屡不能成行。后来,听说他不敢去南方的最大原因,竟然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惧怕一个人乘坐火车。

  我不想绝对地说,他的命运受锢于小时候没有去旅行。但是,如果他曾经去旅行过,至少不至于害怕坐火车,不至于害怕陌生的环境,不至于因为畏惧的心理,丧失了改变人生的勇气。

  是的,这正是第二个困扰家长的原因,危险。旅行,就会有意外,有风险。会有吃不习惯的饭菜,会有等不到的班车,会有磕磕绊绊,甚至会生病和缝针……但是,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吗?我们不是想让孩子更坚强吗,不是想让孩子会处理困难吗,不是想让孩子成熟成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7:15:56 | 查看全部
  旅行,就是这么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最后,嫌麻烦的家长,我想说,旅行是加强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时机。平时,工作忙,心情差,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而现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工作的牵绊,是多么甜蜜和惬意的事情啊。

  当然,如果在旅途之中,还不断查邮箱回邮件,开着电话会议发着微信,那的确会嫌孩子闹,嫌孩子烦。正说明家庭旅行的问题在于大人,而非孩子。要改变的,正是家长的心态和做法。

  三个不愿带孩子旅行的原因,分析到这里。下面,我们聊聊带孩子旅行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大。我觉得,大概可以分成三节课。

  第一课,多元价值观课。

  我知道,谈到旅行的好处,很多人会提到,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多种文化的知识等等。的确,这些都是带孩子旅行的好处。但是,我想说的,是另外一种。那就是孩子多元价值观的建立。

  我觉得,人的一生之中,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敌人,需要我们去消灭。它的名字,叫做“狭隘”。狭隘,对于一个国家,会造成闭关锁国;对于一个民族,会造成夜郎自大;对于一个人,则会造成自以为是。而这三个层面的结果呢,则是落后,则是狂妄,则是愚昧。

  还记得鲁迅在为国人画像的《阿Q正传》里,是这样生动地描述狭隘的:“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我觉得,大到宗教的矛盾,国家的纷争,民族的仇恨,小到邻里的纠纷,婆媳的争斗,很多都和各自的狭隘价值观有关。如果我们解决了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煎鱼,切葱丝,坐凳子,也就天下太平,国富民安了。

  那么,怎么让孩子拥有多元价值观呢?一是阅读,二就是旅行。读万卷书,不能死读,那是呆子;行万里路,也不能白行,那是贩夫。读书,要学会思考,旅行,也要深度旅行。两者结合,才会真正发生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7:16:10 | 查看全部
  第二课,多样世界观课

  旅行,是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天然就该如此的。

  旅行,就是让我们知晓,离开我们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的地方,那里的山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水是什么样的,那里的房子是什么样的,那里的人是什么样的……最关键的,则是那里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广州做记者的时候,我曾经去往距离广州市仅仅一两百公里的粤北山区。让我无法想象的是,那里的孩子,竟然冬天都没有一双鞋子穿,还要每天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去上学。这,就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同样,在德国乡村的清晨,可以看到浓密的玫瑰拱廊下,一位白发老人,手捧一本厚厚的书在阅读;在尼泊尔,可以看到居住简陋、穿着朴素的人们,每天早上起来,带着满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祷;在日本,你可以根据列车到达的时间,来校正自己的手表;在法国,你也会预约了一位司机,迟到一个小时,还温柔跟你说别着急;在泰国,孩子会认真地问你,人妖是去男厕所还是女厕所,在巴黎,你会看到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天一边罢工的空姐……

  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人们的真实生活。这些,所有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自对方的动作,对方的眼神,对方的内心的交流,都是无法在家里可以体会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7:16:31 | 查看全部
  第三课,多重人生观课。

  旅行,还让人知晓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人生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在于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生物,有数以亿计的形态,仅仅蚂蚁就有15000种以上,而人的生命,短短的几十年里,也应该有着无限的可能。出去旅行,正是知晓生命中这一秘密的最好途径。很多人,在旅行之中,发现了人生的真谛,寻找到了自己心灵所属。

  我喜欢彼得·梅尔从纽约到普罗旺斯的旅行,后来,他改变了人生轨迹,和妻子及两只爱犬隐居于此;我很喜欢黑塞在瑞士南部的旅行,后来,他定居于那里的小村庄堤契诺,乡居一隅,却写出影响世界的文字;我也喜欢歌德在德国图林根林区旅行时,在基克尔汉山顶上狩猎小木楼墙壁之上,涂就了传世名作——《漫游者之歌》。

  有好,有坏,有熟悉,有奇怪,有理解,有费解。任何地方,都有其美丽和丑陋;就如同任何的一个人,也都有其可爱和不足。

  我相信,很少人在壮美的雪山脚下,会感受不到自然的伟大、生命的渺小;而也很少会有人,在开阔了眼界,壮大的胸怀之后,还会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当一个人,知道了生命的不同活法之后,就不会变成一个只会赚钱的机器,就不会只认为某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不会只听命于一个声音,就不会只做别人告诉他应该做的事……也就是说,他开始成为一个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追求的四有新人了。

  当一个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活,我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遇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就是旅行最伟大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7:18:20 | 查看全部
  我们大多数人一段好的感情,都是在好的情感安全区内开始的。开始时,我们感觉很棒,因为我们感觉到被珍惜和理解,我们找到了一直想到的。然而,这样如此深切地关爱某人的幸福过程,同时也邀请别人来更深切地关爱自己的生活,这是可怕的。此时,正如生命中的很多时候一样,我们在还没察觉的情况下,就面临了一个选择。我们选择激情投身于爱,还是选择一条更加保护自我的道路,和自身充满防备的部分呢?这个部分拒绝情感,逃避风险。它趋向于麻木,远离交际,夸赞,并且,最终远离爱本身。

  在我作为研究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的30年里,我经常参考我父亲的书《亲密恐惧症》,这本书旨在阐述人们对于爱的抵触。每当我向别人介绍亲密恐惧症的相关理论时,他们经常说:“这听起来跟我老公一模一样”,或者“我女朋友肯定也有这个问题”。在没有被告诉之前,人们很难自己认识到这个概念。因为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渴望爱情,而没清楚地感受到害怕。实际上,在一段时间里,他们在关系中幸福地相伴着,然后慢慢地,无声无息地,他们开始后退了。最终,他们真爱的感觉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和伴侣之间日常的事务,琐碎的争吵,以及彻底的决裂。

  讽刺的是,引起这种恐惧的,可能正是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一事实。因此,许多积极的事物可能会使我们趋向于逃离爱与亲密。我们的伴侣也可能会承认,有些事物是未知的或者让人不舒服的,因为它与我们长久以来自身的感觉相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托庇于“自我批判”(长期持有的关于自我和人生的否定情绪),它并不认同我们的价值观或者幸福感。人生中的"里程碑"事件,例如坠入爱河,结婚,生孩子,都象征性地与“自我批判”冲突。另外,这些事件也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它们会引发实在的恐惧,或者一种年龄增长,与过往的熟悉告别的感觉。任何消极的事件都会让这种恐惧进一步持续。从一部悲伤的电影到真实的失败,任何事都可以拨动我们的心弦,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

  那么,我们害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们是怎么从恋情中撤退的?理所当然的是,这些行为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各异,并且它们基于个人独特的过去。我们都有自己特有的自我保护套路。我们可能开始拒绝自己的伴侣。可能开始觉得容易陷入麻烦或者被侵犯。可能变得充满控制欲,过分苛责,或者破坏性的嫉妒。或者,我们只是变得心不在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7:18:39 | 查看全部
  让生活中现实的方面来接手很容易,特别是我们有这么多可以选择的。当我们意识到与伴侣失去联系时,我们可能举出事业与孩子作为辩解理由。这些当然是重中之重,但我们可以利用他们,把自己从爱与被爱的渴望里转移出来。想想我们是怎么用科技,手机,或者甚至是食物来作为实际交流的替代品。我们甚至可以用看似健康的活动,例如工作,睡觉,或者锻炼,来做自我保护奴隶。当我们如此努力工作时,我们失去了与伴侣的时间。如果睡觉比性爱和感情更重要的话,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我认识一个人,他严重到好几年都拒绝跟老婆计划任何旅游,因为这会干扰他每天骑车20公里的日常安排。

  我们寻求自我保护的帮助,以求分散注意力或者“放松”,换句话说,与世界隔绝,钻进我们自给自足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向内聚焦的,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加关注自我,而不是恋爱中的得与失。这不是说我们自私。从现实层面来说,事实上,我们可能是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填充自己的生活的。然而,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可能正在从亲密爱恋的互动中撤退。

  保持外向聚焦是充满活力生活的一部分。情侣两人都后退,他们的关系就成为了“梦幻的组合”,他们保持在一起,想象他们相爱着,虽然他们几乎没有实际联系。情侣可能演变成社会角色,丈夫,妻子,母亲或父亲,在这个过程中放弃了自身极其重要的部分。尽管作为配偶或者父母可能是人生中最充实的的经历,但是,当我们盯着形式而不是实质的时候,就陷入麻烦了。例如,我们可能在日程表,组织安排和职能上裹足不前,任它们耗费精力,而不是去做关于实际联系,感情,幽默,外向,和吸引的事情。

  我们可以用无穷多的“待办事项”,来隔绝使我们与爱和活力相连的深层情绪。想想我们度假时感觉多好。并不只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变少了。因为我们分配给自己这样一段时间,只去交流,去享受与最爱的人相处。我们并不需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跑到遥远的海岛上,去制造这样的交流。我们可以从日常基本的事情着手,在那些经常由于自我保护而错过微小的寂静时刻。例如在我们入睡前陪着伴侣的半个小时,我们每天上下班静坐不语或者独自驾行的途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7:18:59 | 查看全部
  如果我们不再对伴侣敞开心扉,接受倾听,有可能我们某天起床时,会感觉好像在与陌生人一起生活。那些被阻止茂盛生长的情感,看似已经凋零了。拒绝一段梦幻的结合并不意味着向恐惧屈服。它意味着冒险去实践我们关于构成幸福美满人生的想法,意味着尽管会有内在或者外在的力量使我们对世界强硬,我们仍然保持脆弱。

  当我们坚持照旧,保持对伴侣的耐心与爱时,真的拒绝爱的话,感觉是困难,甚至是痛苦的。然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结局会更悲惨。我们可能错过自己的人生。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在她父母70多岁的时候,问他们是否依然相爱。他们看着彼此,一个人回答说:“我们也许不再相爱,但我们是忠诚的。”事实上,我们不一定要勉强接受忠诚。如果两个人决定痛苦地在一起过一辈子,这时忠诚有什么好处?

  许多情侣并没有放弃彼此,但他们放弃了吸引彼此的首要因素:爱。然而,神经系统科学表明,人们可以保有浪漫爱情的兴奋感几十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鼓励我碰到的每对情侣,如果他们曾经感觉相爱,就要保持住这种感觉。去对你的伴侣做能让他(她)感觉到爱的事情。四目相对,传递情义。即使在30年后,在机场排队时也要充满爱意。别急,活在当下,练习当下意识(mindfulness),因为它可以帮你重新联结到最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感觉与欲望,并且能熟悉你的伴侣。跟伴侣一起做曾经一起享受的事。敞开心灵接受新的活动,包括那些我们由于年龄增长,更加自我保护,或者陷入日常活动而拒绝的事情。

  简言之,去做你们刚认识那会做的许多事,开始给你的伴侣形成深刻的感情,即使你感觉不喜欢这么做!研究表明,展开爱的行动,可以提升我们恋爱的感觉。所以,尽管去展示你浪漫的感情。把日常基本的事情与爱关联。不管“自我批判”怎么反馈,让自己沉醉相思不是件蠢事。虽然有可能会失去更多,但生活还有许多值得向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09:53:18 | 查看全部
很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09:53:41 | 查看全部
所以我争取每年都带孩子去一个地方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