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富裕而品味不俗的人,本以文艺青年自居,以在暴发户成群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面前拾得相应的体面,忽然发现自己的队伍里竟然混迹进了一些一文不名的人,简直恨得牙痒,忍了很久才说:喂,没钱你就赶紧去找个工作,别在占着茅坑不拉屎好不好?
杜拉斯笔下的越南,现在挤满全国各地出发的西贡小姐,一去到就要发一张,西贡好时光。曾经贵为灵魂栖息地的西藏,挤挤攘攘全是连火车票都买不起,徒步搭车骑车去的穷棍儿。整个中国大陆及东南亚地区,都被没几个钱却追逐文艺的小青年们占领,害得真正有实力的文艺老将,需要买一张去欧洲的机票,才能长出一口气,觉得自己占据了品味上的高地。旧法属殖民地当然不如真正的法国有风情。
他们认为,文艺只配成为有钱人的消遣,像马术、高尔夫、游轮旅行一样,该划起一条真正的界限。芥川龙之介民国时来中国旅行,接待了好几位声称极喜欢他的日本太太,熟练谈论起了并非他写的作品。你看,文艺应该多少像爱马仕包包一样,被有钱人拎在手里,随时拿出来震撼一下别人的心灵,这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它可不是没钱人拿来活命用的东西。知识既不是力量,也不是金钱,它只适合用来锦上添花。
写到这儿,我已经有点愤怒。比起做有钱人可有可无的金边,我更愿意文学和音乐成为一个穷人活下去的力量。当年马尔克斯流亡巴黎,拖欠一笔下辈子都还不清的房费,这家伙居然还煎熬两年,不停创作。照有钱人的说法,他该去工作,做个苦力也好,努力学习外语也好,总之不能一边欠着钱一边一事无成。
海明威也是,带着老婆孩子,却常常吃不起一顿午餐,他为什么不继续新闻报道,要去写该死的小说?奥威尔更加气人,伊顿公学出来的绅士,居然头脑发热去体验流浪汉生活,整整四年口袋里一个钱没有成天被人追来赶去。
这些伟大的作家幸好不生在这个时代,不然很可能遍尝羞愧的滋味。拜金主义狂潮正在席卷整个文艺界,甚至有人开始分析郭敬明这样的作家,成功有着一定道理的。是的,因为他有钱,他就一定比那个住在地下室里,仍然渴望着文学的年轻人写得好。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以为当务之急是赶紧去一趟巴黎,不然以后无论写什么东西,都会有人会心冷笑一声:这个穷作家连巴黎都没去过,他又懂个屁。
又或者现在就该停止敲击的键盘,放下手里的书,先出门转悠一圈,看看什么生意能赶紧迅速赚上一笔,才能安心回来继续热爱文学。如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数以千计的作家,都开上了属于自己的淘宝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