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策展成为一种职业时,其中最难处理的便是如何以此为生,但又不沦落至市场的附庸者?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每个人都很难置身事外地给予什么意见。如果职业化在今天并非问题的矛盾中心,那么如何做一个专业的策划人却是正中要害的提问。
比如,从展厅之内对地板、灯光、墙面,以及整体视觉的控制和把握,到展厅之外,宣传、讲解和各种关系的调和,是否可以在每个展览中都做到精益求精?除了这些需要亲力亲为的执行事项,是否可以写出一篇没有逻辑错误、语言简明、准确且有深度的策展手记?单单这一项,就足以把许多以玩弄文字、滥用概念的策展人拒之门外了。
当然,我们与策展人谈及专业化的时候,并不能从他们的表述中得知这些“专业化”能够在真实的展览现场实现几成?对展览一分一毫的用心谨慎,不在于策展人是否专业,而在于一份专业的态度,如果这个态度里还有一丝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展览本身的念想,即便没有100分,也在去往100分的路上了吧。
今天,我们还需要策展人吗?这是一个萦绕在我脑海里近两年的问题。两年前,我和友人在谈论未来的“策划人”该何去何从时,从艺术家的需求、艺术生态的状况、策展人的作为三个方面分析,悲观地得出一个结论:在遍地都是策展人的今天,那曾经属于策展人的荣耀却在不断消失。这种荣耀,曾几何时也只在前辈的言谈中感受到一二,无论是谈及“85美术新潮运动”时理想主义的热情,还是说到上世纪90年代当代艺术的步履维艰,艺术家、策展人和一同走过的那些展览,都印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向前迈出的每一步。
有策展人调侃道:“策展人的理想状态是导演,实际状况是包工头。”这的确是许多策展人不断抱怨的现状。一个好的展览,从思想的出现到感觉的爆发,策展人在其中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的。只要你投入其中,便是博弈和斗争的开始。在力量的角逐中,有些人为名,有些人为利,有些人则为艺术家、为艺术、为展览。所以,能够独立在商业之外,像大师一样纯粹地做个展览,应该是这个时代不可为,却一定要努力让之可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