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谢璞
继此前京东用户详细资料泄露,买家被骗后,京东又一次陷入漩涡--这一次,不是用户资料泄露,却是假货问题:《华西都市报》报道称,淘宝打掉的30家假货店,12家转战京东,这12家店铺出售的商品,与被阿里巴巴处罚的假货商品高度相似,甚至就是同款。
当然,用户隐私泄露、假货越来越多,包括送货与客户的傲慢,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表象。问题背后,有许多原因。我们早在2013年便提出一个概念,叫“京东悖论”:随着京东规模扩张,尤其是第三方开放平台的发展,京东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假货、送货延迟等等问题。
电商资深观察者黄若,他也与科技蟹相似,他说,“淘宝曾经遇到的水货、假货以及物流等诸多问题,京东开放之后,一样要遇到,甚至更加严峻”。
这就是“京东悖论”。关于这点,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其实也是深知的,早在2013年3月,京东的内部培训上,刘强东也坦言,“京东服务声誉不如以前做的好”。
为何,早在2013年3月刘强东也在意识到,“京东声誉不如以前做的好”,到了2014、2015年,更会爆发性的出现诸如假货、客户隐私泄露等等问题呢?
答案只有一个:盈利重压,为了迎合华尔街,而忽视了用户,一味扩张,导致管理跟不上。
京东悖论主要集中两个层面:假货、物流。我们曾说,假货是个社会问题,第三方平台要根除假货,难以标本兼治,非是朝夕之功。还记得聚美优品2014年深陷泥淖,难以自拔么?聚美优品面对假货,也是无解,最终创始人陈欧不得不宣布,关闭第三方平台,改为直营。
与聚美优品为了根治假货,关闭第三方店铺相反的是,京东的发展重心却是在第三方,京东POP与京东拍拍。根据资料显示,2014年,京东第三方交易占比达到了39%,其中第四季度更是高达44%;京东直营与第三方交易额,分别为1593亿人民币与1009亿人民币,分别增长了70%、217%。
京东的模式,其实也与此前入驻天猫的亚马逊一样:自营B2C不赚钱或低利润,依靠第三方平台,赚取广告费用与佣金抽成。
2014年京东营收11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与此同时,京东净亏损为49.96亿元,比较2013年净亏损为4989.9万元比较,亏损扩大了98倍。华尔街的期许之下,京东必须通过盈利来证明自己。于是,难以彻底根治假货与水货的第三方,成为京东公司的发展重点。
2015年1月,京东年会上,刘强东是这样说的,“我们还可以有赚钱的方式,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卖水货和假货的商家大量入驻京东我们可以赚取利润,有人说水货假货为什么赚钱,卖真的假的不是都是一样的扣点吗,假货和水货怎么带来额外利润呢?我告诉大家,假货水货,除了给平台提供扣点之外,给平台带来最大的利益和价值,是会购买你的广告,从水货假货商家上,平台可以赚取巨额的广告费,正品行货的阿迪卖家能买得起你的广告吗?他没有利润买平台广告”。当然,刘强东强调,“京东人的价值观,永远把假货水货当做天敌,是我们的死敌,不惜一切代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