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1 16:55:10
|
查看全部
双方的首轮谈判在B集团的总部进行,A集团派出了内部某位高层带队的、包括各个方面专业人士的庞大投资团队飞赴B集团总部,一方面体现了自身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便于A集团在短时间内更多地了解B集团的实际情况。B集团一开始就给A集团来了个下马威,对中方提供材料内容与资质的审核、中方财务状况、品牌影响的调查等均超出了常规标准,提出的条件也极为苛刻,如要求中方以现金进行收购、要求利用中国地区的资源支持其在中国地区业务的扩展,包括在土地、行政资源、管理人员等。中方庞大的投资团队镇定自若,准备充分的他们一一加以详细解答,进一步展示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价值。通过前期的后台调研和现场的观察与了解,凭借一双“火眼金睛”A集团投资团队发现B集团战略调整后遭遇波折,正处于业务经营的谷底,融资需求迫在眉睫,便逐步调整谈判策略,突出自身对于外方品牌现状、经营现状的针对性阐述,表达了对于外方在后续发展方面的担忧……给B集团增加了谈判压力,A集团巧妙地掌握了谈判主动权。首轮谈判过后,中方的收购团队有意地控制了沟通和进度,以进一步增加对方压力。
A集团的投资团队向其董事长汇报了谈判进展,表示收购B集团有明显的利好且收购有望,但目前,双方在收购条件等方面僵持不下,如何打破僵局?正好此时B集团“还之以礼”,邀请A集团董事长访问其相关机构。B集团积极向如期到访的A集团董事长全面介绍了自身经营情况、展示自身实力。A集团董事长回国后,迅速在内部召开了董事会会议,再次统一思想:虽然这金融海啸的全球蔓延时,B集团业务和股市表现欠佳,其股价也低于一些知名证券机构的判断和评价,极具增值潜力;而且B集团由战略和业务调整所带来的管理震动已经过去,业绩正在逐步上升。对于A集团来说此时收购是最佳时机,B集团正处于股市价值的谷底,当时的汇率也对降低A集团的投资成本极为有利;更重要的是,B集团无论从品牌和业务角度,也高度契合A集团的全球发展战略。A集团内部明确了此项目势在必得,进一步全面细致地规划了后续的谈判内容以及投资团队的工作内容和方向。A集团的投资团队也再次飞赴B集团总部,对B集团进行了全面的现场调研工作。
中方投资团队回国后仅仅几天,精明谨慎的B集团董事长再次到访中国,这次不仅是在A集团总部,还走访了国内的一些分支机构,实地考察A集团在不同区域的产业影响和产业布局情况,及自身所需业务领域A集团的影响力、相关业务的协同支持力。最后与中方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最终确认了此次收购。
至此,A集团仅用不到100天的时间,以股票和换股债券的形式完成了此次跨国收购,不仅成为B集团最大的战略投资者之一,而且也为未来进一步增资扩股,成为最大的股东奠定了基础。
牵线人C公司的高层表示,他们都没想到进展能如此顺利,如此好的一笔交易对于C公司来说是一举多得,该高层还表示要继续复制A集团与B集团的合作模式,掘金中欧跨境投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