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4|回复: 0

“晶涛”的扬州情缘——记江苏省劳模、苏北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吴晶涛

发表于 2015-4-1 18:52: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走进苏北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长长的走廊,那一面面文化墙吸引着路过人们驻足,凝视他们的科研、荣誉、团结和活力,那一张张照片上阳光自信的笑容,无不彰显着这是一个不断奔跑、昂扬向上的集体。吴晶涛,江苏省劳动模范,放射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就是影像科这个温馨大家庭的领头人。
刻苦求学在东北  缘定终身是扬州
     吴晶涛196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丰山镇丰荣村,1989年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在学校里,他品学兼优,积极进取,年年获得奖学金,一直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获得黑龙江省优秀团干部、黑龙江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大学毕业后,吴晶涛被分配到大庆市人民医院,先搞普放,接着搞CT,后来又搞起了核磁共振。工作不停,学习不止,1996年,吴晶涛到上海瑞金医院进修了一年,在不断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过程中,吴晶涛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成为一名视野开阔、知识全面的一线医务工作者。1997年,由于工作出色、业务精湛,年仅31岁的吴晶涛就被提拔为大庆市人民医院CT室主任,成为当地同行业的佼佼者。
    2003年,正值妻子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吴晶涛做出惊人之举,辞职考研。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受正在复习考博妻子的“鼓动”。医院领导三番五次地来劝他:“小吴啊,你这么年轻,很有前途,科主任这么好的平台,丢了多可惜啊!研究生读出来也不一定能找得到这样的岗位,何必折腾自己呢?”吴晶涛坦言,当时他真的很犹豫、也很徘徊,看到妻子就要去攻读医学博士,看到自己和妻子的差距,东北大男子一股不服输的“犟劲”涌上心头,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子,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辞掉主任和同时兼任的医技党总支书记,孩子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夫妻双双住进吉林大学学生宿舍专心考研。
    想要读研究生,光有豪情壮志是不够的,虽然吴晶涛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医学技术也不错,但是丢了多年的外语却着实是只“拦路虎”。他坚持背单词,每天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睡觉。当时正值冬天,吉林冰雪封天,零下30多度,天气异常寒冷,也是他们复习的关键时刻。事不凑巧。有一天,妻子吃完晚饭回来,由于路面满是冰冻的积雪,同归的女同学踉跄要滑倒,妻子赶忙上前扶住她,二人同时重重摔在地上,妻子小腿严重骨折,由于东北天气太冷,康复起来也不容易,看着妻子生活都难以自理,吴晶涛打心底里舍不得。他劝妻子回家,明年再考。妻子拒绝了,她让吴晶涛不要管她,专心复习。就这样,妻子由她的舍友照顾,吴晶涛自己一门心思复习考研。他暗下决心,不论多难,都要考过英语,一定要考上研究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1月考完不久,当吴晶涛得知通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他像孩子一样跳了起来!2个月后,妻子腿部打着石膏,他背着妻子去博士考场,可喜的是考取了本专业第一名,获得了公费读博的机会。说起2003年考研的过程,不论是对吴晶涛,还是对他的妻子来说,都是一段最艰苦、最难忘的时光。但是再苦再难,夫妻俩熬过来了;再伤再痛,夫妻俩共同面对!他们热泪盈眶,紧紧相拥!披荆斩棘之后,是风雨过后的彩虹。
    三年苦读,夫妻俩都快要毕业了。妻子希望到秀美的南方去工作,于是吴晶涛和妻子一起到南方城市找工作。他们从厦门到杭州,又从无锡到扬州。有的医院待遇难以令人满意;有的医院待遇虽好,但病人太少,吴晶涛觉得自己所学难以充分施展。来到苏北人民医院面试的时候,吴晶涛表现十分优异,得了面试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夫妻俩继续北上,来到烟台毓璜顶医院,他们被医院周边大海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医院提供了非常优厚的待遇,吴晶涛夫妻同时签约了。
    但他们最终选择了扬州,首先是因为扬州有吸引力。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苏北医院领导求贤若渴的诚心深深感染了他们。为了引进人才,苏北医院领导专程赶赴东北,与他们进行沟通。与当时其他几处相比,苏北医院工作做得很细,让他们明确知道来了以后有怎样的平台,可以做一些什么工作等等,这让他们感到苏北医院的作风很务实,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苏北医院的诚意,更让他们看到在苏北医院干事业有奔头,于是他们决定举家南迁,到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继续书写人生新的篇章。
身先士卒带团队  狠抓科研创品牌
    如今的影像科里,病人们井井有条的排队做检查,“当天检查,当天出报告”已经成为习惯。然而,在2007年吴晶涛刚来医院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的景象。当时,每天CT只能做100多人,核磁共振只能做30多人,并不能完全满足医院正常运转的需求。有的患者周一来看病,常常只能预约到第二天甚至几天以后,对一些周边路途较远来看病的患者很不方便,有时来回跑好多趟。医生也很无奈,让病人做一个检查是为了辅助确诊,但检查报告遥遥无期,等隔了几天拿到报告的时候可能是另一位医生值班了,还要从头了解病情,人为制造了很多无用功,患者有意见,经常找院领导投诉。
吴晶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能不能改一下?”他创新服务,大胆提出“取消预约,当天检查当天出报告”的工作方法。当时在省内各大医院都是很难做到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科室工作量要呈几何式增长。“自己不干,怎么融入集体,怎么带队伍?只有自己先上!”有一天下班后,他请科里的4位同事留了下来,把当天未完成报告的片子拿出来,5个人埋头苦干直到晚上9点多,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份报告。这时候,他心里总算有了底,他高兴地招呼大家“喝啤酒去”。
    当天检查从早做到晚,人可以倒班轮流上,机器却受不了。有一次,磁共振水冷系统出了故障,夏天的午后异常炎热,为了不影响病人检查,吴晶涛自己拿着水管站到室外给机器冲凉水降温,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说他傻,自己是主任,吩咐手下人干就行了,何必自讨苦吃。吴晶涛没有理睬,继续冲水,头上汗珠大颗大颗往下淌……有一段时间,妻子因公出国学习三个月,刚上初中的孩子没人照顾,他要孩子回家买盒饭吃,自己却带领科室人员每天加班到晚上九点以后,把所有报告全部写出来才最后回家。有一次回到家中,孩子已经睡着了,桌上留着一张纸条:“爸爸,10点多了,我太困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我有点害怕。虽然妈妈说男子汉不要怕,但我还是有点害怕。”吴晶涛感叹道:“当时,我真的很心酸,但是想到那么多等着拿报告的患者,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
    “工作认真负责、医术精湛”这是病人对吴晶涛的评价。有一次,一名患者因为结肠粘液性腺癌在上海做了手术,术后定期进行上腹部CT扫描,结果均提示肝内多发囊肿,2007年下半年又进行了CT扫描,诊断结果仍是肝内多发囊肿。当听说吴晶涛是新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后,她就请吴晶涛再次读片,吴晶涛仔细观察,并对照前几次检查,认为肝脏除了多发囊肿以外,还有两个病灶比以前有所增大,密度略有改变,应该是转移瘤,就建议患者进行了上腹部MR扫描,并增加了DWI序列扫描,吴晶涛通过对这两个病灶的ADC值测量后,确定是转移瘤。得知这个结果后,患者很快又赴上海手术,进行了及时的治疗,最后病理诊断是转移瘤,为此这位患者非常佩服吴主任的诊断水平。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几年来,在他所诊治的病人中,没有一例差错和事故发生。
凭借这股“拼命三郎”的劲头,吴晶涛逐渐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虽然大家都很辛苦,但是影像科的工作得到了患者、医生和院领导的一致认可。这是吴晶涛首倡的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成果,更是科室全体人员庄严的承诺,宁可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为患者创造便利。这一创新被同行称为“吴晶涛工作法”,受到省卫生厅领导充分肯定,号召在全省大力推广。如今,随着设备和人员的不断扩充,影像科核磁共振每天检查患者多达230多人,CT每天最多600多人。
吴晶涛从不满足,他说:“我相信一句话——今天成功的经验会成为明天失败的原因。成绩代表过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先进。”创新服务之后,吴晶涛着手创新学习。他提出了“1661”学习法,即1个星期6次学习力提升、6次疑难病例讨论和1次综合业务讲座。在吴晶涛的提议下,科室全体人员每天早晨用10分钟学习英语,从医学相关的5个单词学起,逐渐到一段句子,现在每天早晨大家都在讨论国内外医学文献,学习力提升环节成为了全科同志及时掌握和交流专业前沿知识的平台。在吴晶涛的带领下,通过几年的积淀,影像科的科研工作终于呈井喷式发展,科研成果在全院位居前列。仅2014年,科室就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SCI收录7篇,中华系列论文9篇,RSNA poster 2篇,ECR poster 2篇,CCR poster 11篇、专题发言1篇。吴晶涛也不断鞭策自己,通过努力,2014年又拿到了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多篇成果获奖。但是吴晶涛却很低调,他更愿意谈科室团队的进步。在他眼中,只有团队强,个人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挥。“我不怕别人超过我,大家能力强,我工作不是更轻松吗?”吴晶涛笑着说。影像科去年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课题1项,科室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医学影像科也迈进了江苏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职工冷暖记心上  奉献社会情意真
吴晶涛不仅工作做得好,而且在关心他人方面尤为令人信服。科室里的同志提到吴主任,无不交口称赞。
2007年,医学影像科陈文新的孩子得了脑膜炎,病情凶险,住进了ICU。吴晶涛每天都跑前跑后,主动帮助协调会诊等方面工作,关心并安排好这名同志的工作,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去照顾小孩。几周后这个孩子苏醒康复出院,一年后考进了扬州中学。陈文新后来也成为吴晶涛的得力助手。
陈文新对我们说:“我是很服吴主任,他处处为每一位职工着想,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医院、科室的所有先进评比,他都主动让给别人;外出学习的机会,也都让给工作表现突出的同志。”
吴晶涛很照顾科里的年轻人,“他们刚刚毕业,要成家、要买房,够不容易了,绝不能增加他们经济上的压力”。身为影像科第一位主任医师,他却连续几年拿着比部分医师还低的奖金。他说,只有让一线职工多拿奖金,工作才能持续往前推进。这么多年来,他每年春节都把回不了家的单身年轻同事带回家里过年。他还热心当起“红娘”,帮科里年轻职工介绍对象,“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家庭幸福了工作才有动力呀!”科里同事结婚,他给安排迎亲车队,甚至还要过问婚车上花束怎样摆放……
护理组梅霞说:“一般来说,护士在医院里认同感较弱,但是在影像科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吴主任对护士,甚至是对华南服务公司的登记员都非常关心。吴主任发现医技楼大厅楼道冬天风大很冷,就自掏腰包给每位在那里值班的同事都送了一件毛衣御寒。”
吴晶涛的研究生小田,来自山东菏泽,父亲去世、母亲务农,家里很困难,开学来报到东凑西借只带了5000元,可是学费是8000元!小田急得哭红了眼,准备不读了。吴主任了解情况之后,自己掏出3000元补足学费,让她安心上学,要她晚上没事就多到科室来学习写报告。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小田晚上没来医院学习,很不高兴,后来了解到小田生活费紧缺,每天晚上要在外面做家教弥补生活费。吴晶涛立刻找她谈话,说明经常到科室学习的必要性,而生活费的问题,他又自掏腰包给予补助,小田十分感激。从此,晚上只要没课就来科室学习,毕业时不仅成绩优异,而且业务十分熟练,还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SCI收录1篇,被苏北医院影像科录用。她感慨万千:“刚来扬州上学的时候,今天的生活真的想都不敢想,我这一路走来如果不是吴老师帮助和指引,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资助学生已经成了吴主任的习惯。近两年,他带的研究生家境都不错,于是他就“偷偷”和梅岭中学一位家境困难的初一的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上学,直到上大学。他本不想告诉大家,结果一位同事的爱人恰好在梅中任教,大家才知道了这件事情。
医技一分工会主席吴勇健对我们说:“吴主任经常捐款给孤寡老人,他主动对接湾子敬老院,给他们送微波炉、洗衣机等生活必需品。后来,湾子敬老院成为苏北医院对接的扶助对象。在扶贫帮困问题上,吴主任从不含糊,从不吝啬,每次交的特殊党费,全科属他交的最多。”
不追名、不逐利;才华横溢,思想活跃;带头表率,深谋远虑,兢兢业业工作,心中始终装着他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为患者把脉会诊,热心服务找准病灶;一片涛声不断的情怀,演绎着医生职业操守,为人辛苦为人忙,这就是吴晶涛,一位东北硬汉的扬州情缘。(通讯员 吉 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