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24|回复: 1

“互联网+”时代,做自己的品牌吧!

发表于 2015-4-2 16:18: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中国当下的舆论话语中,唱衰“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很流行的论调。认为传统中低端制造业受人力等成本上涨、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抢夺市场份额、外需疲软等影响,已经难以为继。春节以来媒体报道的一些代工厂倒闭的新闻似乎也为这一论调找到了论据。
  但事实是否如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前不久的封面文章中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它指出在中低端制造,中国还是保有优势,“事实上,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从2011年的42.6%上升到了2013年的43.1%。同时,中国还掌握了更多的“中国制造”原材料。世界银行发现,进口零件在中国零部件总额中所占比重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60%的峰值下降到了如今的35%左右。”
  这其实是非常具有说服力和颠覆性的数据,在我们想象中,中国的中低端服装、制鞋等产业已经是明日黄花,迟早被其他低成本国家取代。但《经济学人》的数据表明至少在短期内,中国在中低端制造还是有很强的竞争力。
  有人可能会反驳,对制衣制鞋等产业来说,东南亚人力成本只是中国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中国怎么能跟他们竞争呢?
  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了刚在深圳落下帷幕的深圳时装周。这一活动并非官样文章式的政绩工程,它实际上是在努力树立中国服装设计、时尚产业的标杆,我们在时装周也确实看到了中国众多服装企业、设计师品牌化的成功努力。
  我们总喜欢用“低端”、“高端”等词汇来定义不同的行业和产业。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没有绝对的低和高的分野。就服装业来说,我们当然可以说OEM代工的几十块几块钱的,甚至按斤称的服装制造业是低端产业。但我们也看到,每一座大都市最繁华地段开设的最奢华商店往往都是某几个国际大牌的服装鞋帽店。要知道,这些奢侈品,很可能同样出自珠三角某个代工厂女工之手。
  那么,区别在哪?对,是大家都懂,或者说都不懂的“品牌”。品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合一概念,它最终落到消费者对你的产品的独特认知和认可,但形成这一认知和认可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各显神通。
  我们说起香奈儿,往往会把它的香水和创始人Coco Chanel的传奇经历联系起来,并把香奈儿和奢华联系在一起;而谈及Google,我们则会立马想起那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搜索引擎主页,以及它能提供给我们的强大的信息搜寻整理能力。这是品牌认知和认可的结果。
  我们应该怎么去建立这种令人艳羡的“品牌效应”?人们往往会说打造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看小米、“罗辑思维”脱口秀等品牌的成功打造,也不过几年时间。所以,品牌并非遥不可及,中国制造要做自己的品牌,也要有充分的信心。
  那要怎么做?我们不是雷军,可能没办法一下捣鼓地像他一样成功。但他的思维仍然是可资借鉴的。他提出的“互联网思维”,确有噱头的成分,但的确开启了“互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的核心在于用互联网这一能够大大降低连接成本的新工具,去改造传统产业。过去传统产业打造品牌需要在昂贵的电视、户外等媒体进行长期不懈的广告轰炸,还要一点一滴地构建品牌的渠道销售网络,这都是漫长和高成本的过程。所以人说做品牌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能玩得转的。
  而互联网则提供了诸如社交媒体、电子商务这样低成本高效率的品牌打造手段。我们看到许多依靠电子商务兴起的“互联网品牌”,他们正在飞快地俘获新生代的心,而传统线下品牌则逐渐在互联网时代归于平寂。
  所以,依靠“互联网”提供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把生产制造能力嫁接上去,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小而美的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23:56:00 | 查看全部
 我们总喜欢用“低端”、“高端”等词汇来定义不同的行业和产业。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没有绝对的低和高的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