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正方】莫让职工创新的土壤干涸
王明明
据工人日报3月13日报道,为企业创下至少2亿元的经济效益,还拿到了一个规格很高的科技创新奖,但是除了精神表彰,企业居然没有给一分额外的报酬!这多少让主导这项技术攻关的张师傅(应受访者要求化名)和他的团队有点心灰意冷。
“400多天的艰苦工作,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无数次‘失败了,再重来’。这项技术凝聚了我们团队的大量心血。”说到这里,张师傅有点激动,“可是除了20万元奖金——上级颁奖单位发给整个团队的,企业在物质方面一分钱都没奖励。你说这公平吗?”
辛辛苦苦为企业创新创收,但只有胸前大红花式的精神奖励,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这一新闻报道引起职工广泛关注。
谈及这则新闻,笔者认为企业显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省掉奖励的资金,失去的是企业的凝聚力。一定的物质奖励,是企业创新土壤的营养,如果一味要求职工进行无偿的创新,可想创新这棵树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创新需要的是阳光和有营养的土壤,贫瘠的土地里张不出好的庄稼。
笔者所在的企业淮北矿业在2014年中,为应对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立足改革创新发展大局,开展了“十万职工创新创效大行动”,各单位从确保矿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出发,把创新创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1至11月份,共征集合理化建议3632项,创造效益3.3亿元。而在今年的工作重点中,淮北矿业再次提出大力推进技术工艺改革创新。早在2012年淮北矿业集团召开的第10次人才工作暨第12次科技大会上,该集团拿出1164.5万元对各类优秀人才和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创历届之最。在人才科技会议上,朔里矿业机电科高级技师杨杰被集团评为突出贡献人才,他和该集团另外10名首席技能专家,分别获得20万元至10万元一次性嘉奖,并在两年聘期内享受本单位副总的平均年薪。
如果笔者所在的企业,没有对职工的创新进行奖励,就不会有创新的良好氛围和营养丰富的创新土壤,企业给予的物质奖励体现对职工智慧的的认可和尊重,这样会更大激发后续的创新动力,其他职工也会争相创新,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也许会有人认为,企业已经发给你工资了,你就有义务为企业效力,你是企业一员,为企业分忧解难是分内的事,但我们如果反过来想一想,员工在正常工作之余进行创新,所投入的精力、时间和智慧,是在工作范畴之外。员工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做,谁也不可能在工作时间内去做这些创新,这样是十分不讨好的事,因为首要前题是完成工作。
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国科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院所制度,盘活存量资源,统筹增量资源,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可见国家对创新的支持和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还能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企业开展创新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注重他所带来的实际效应,如这则新闻中,所说的为企业创下至少2亿元的经济效益,400多天的艰苦工作,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无数次“失败了,再重来”。这一切无不占据和消耗着这个团队的大量心血。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估计是不会产生这样的创新动力和结果,因为干不干都一样。
因此,笔者认为,要实行物质与精神兼顾的激励机制,是基于员工创新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创新奖励机制,让员工在创新上尝到甜头,才能极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对企业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没有创新的激励,创新这项活动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就会失去生命力,土壤不肥沃,再好的种子也成不了才。
总之,员工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长效机制、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因为这些工作都不是一时一地的事,它关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针对的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一旦这个因素被激活,它回报社会和企业的将是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