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51|回复: 7

贴近 引领 参与(黄金报原总编于晓燕谈新闻写作)

发表于 2015-4-4 07:52: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贴近 参与 引领



——从央视走基层看黄金行业企业报好新闻作品



中国黄金报社原总编辑  于晓燕





  

    【写在前面的话】从事新闻写作已经七个年头,说实话,我不是科班出身,新闻的理论水平确实捉襟见肘,有时候与专业新闻工作者聊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但是,新闻写作的实践上,还是多少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最近两年,对于新闻写作实践的理解更是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追求。从《爸爸去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治尾策略之变》、《又到民工领钱日》等等,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只要你有学习能,只要你走进基层,只只要走进群众之中,即使你缺少理论的指导,也会写出好的作品来。今年五月份,参加了报社组织的通讯员会议,所见所闻这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新闻作品的视角并不仅仅是站的越高、看得越远,站得越低,贴得越紧,也能写出漂亮的、接地气的文章来。下面的这篇文章,是中国黄金报社原总编辑于晓燕对这些获奖作品的解析,希望对新闻爱好者有所启示了。

  

中国黄金行业企业报好新闻评选,已经是第五届了。回想第一届时,只有少数企业报参加了评选,选送稿件也很少。但我们仍然坚持做下来了。评比就是促进,评比就是交流,评比就是提高。

经过几年黄金报社和基层的共同努力,企业报的办报质量不断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大家参与评选好新闻也越来越积极。今年参评企业报达到42家(40个单位),参评稿件(包括好版面)达到176 篇(件)。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原来没有办报的企业积极创办了报纸,利用新闻宣传这个平台,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工作,提高企业凝聚力。

企业报这个大家庭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有的报纸已经办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已经非常成熟,新闻做得很地道,版面也很规范和美观,有的目前还在摸索中。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交流。

    先给大家看几篇央视走基层的报道:皮里村孩子上学记、老杨讨薪记、邵全杰购票记、索道医生邓前堆……

    这些鲜活的报道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极大关注。人们发现,一向正襟危坐的央视,如今放下身段,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最普通最不为人知的岗位,第一次把镜头对准草根阶层,感动了亿万国人。

    作为一个几十年的老新闻工作者,这些节目让我重新认识什么是新闻。







新闻观发生变化



   这次央视落实“走转改”,给全国新闻单位带了一个好头。以往,他们报道的都是国内外大



事,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而现在,最普通的百姓出现在观众面前,报道得不过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怎么会成为新闻呢?这的确会让人重新思考“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新闻由头”的新闻定义。

   我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事实的最新变动构成新闻。事实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但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是新闻,当某一事实发生突变时,就构成了新闻。这也是新闻由头的由来。

    可是走基层让我们看到,没有什么事实的“最新变动”,也不需要什么“由头”。那位索道医生已经在那里,用那种方式工作了28年,直到被记者发现,事实才真的发生了变动。因为邓医生成了全国新闻人物,因为原来溜索的地方,现在架起了一座桥——怒江拉马底的索改桥工程得到了交通部和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记者的发现使一个原本就存在的事实变成了新闻,但这不是编造新闻,因为新闻的本义就在于发现。

    所以,事实的最新变动——新闻由头,与新闻发现相辅相成,成为新闻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一位央视走基层的记者说,这次走基层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新闻观的改变。过去这些普通人、寻常事,很难进入我们的视野,因为我们的新闻要有新闻性,因为需要一个由头。这次走基层就是给我们一个最大的由头,去关注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正因为这些平常事、平常人构筑了中国当下的国情。

    我们常说“抓新闻”,“抓活鱼”,可是我们常常觉得新闻线索难以获得。现在我们发现,群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新闻富矿。平常事、平常人构筑了中国当下的国情,对于企业报来说,普通职工和他们的家属的所思所想,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构筑了企业的“企情”。

    最大的国情莫过于国民的生存状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执政理念。最基层草根的生态状态,正是最大的新闻价值和新闻由头。

    真正的新闻不只在上面,在中央层面,在政府层面,更多“活鱼”就在下面,在百姓中。更重要的是,普通百姓的家常事连着国家方针政策这个大事要事。这就是新的新闻观。

    今年的黄金行业企业报好新闻评选中,有两篇关于民生的稿件进入好新闻一等奖行列,不是偶然的。这说明,关注民生、关注普通职工,的确已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也进入了我们宣传工作干部的视野。

    案例分析:

    1.《又到民工领钱日》。这是《三鑫简报》黄国强的作品。这次被评为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作者没有站在“企业的高度”来写,而是把焦点直接对准了农民工王董。通过王董领钱、数钱和他满意的笑容来写企业是如何重视和关心农民工的。这篇作品的写作非常有特色,后面我们还要分析。

    2.《工资协商结硕果》。这是《金渠报》殷杰的消息作品,同样被评为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这篇作品讲的是金渠集团几年来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公司工会代表职工向企业行政提出了工资集体协商要约,经过公司上下反复讨论和公开征求职工意见,最后全员工资平均增三成,并且五年之内最少翻一番。这个主题非常好,中央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要让全体人民共享。金渠做到了,而且是通过工资协商的方式,让广大职工参与进来,新闻价值非常高。写作也不错,后面再进行分析。

新闻视角发生变化

    对比了上述两个稿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采访方式决定了写作方式的不同。根本的原因是,两篇稿件的视角完全不同。

    前一篇站在农民工中,通过农民工的行为和语言从另一个视角来反映企业关注民生、关注农民工;后一篇站在“企业的高度”,来总结企业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和切实的措施。 两篇稿件都是好新闻,不能说哪篇好,哪篇不好,而是说,同样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视角。

    从基层读者阅读的角度看,前一篇更容易阅读,更贴近读者。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贴近。 要贴近,就要沉下去,沉到基层,沉到企业职工当中去。

    白岩松在主持央视走基层记者研讨会时说: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后,我们经常要去纠正一个口误,当时很多人说:“走,下基层去”。不,不是“下”,是“走”,不断地纠正。有什么区别吗?下基层说明你原来不在基层,只不过现在去了。走基层说明你一直在里头,现在走得更勤了。“下”基层说明你有一种高高在上向下的俯视,走基层意味着你要把平等和平视当成视角。

    白岩松不愧是名嘴,他把走基层说得非常透彻,非常到位。走基层,不在于你是央视记者还是企业报记者,走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你人在何处。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下面。我们常说,要写出有价值的新闻,就要站在行业的高度,写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案例分析:

    1.邵全杰买票记。 记者一连5天跟踪邵全杰到北京西站排队买票,前几天都没有买到。他越起越早,由于凌晨3点的郊外没有公交车,他只能花100元打车到西站,却只买到了站票。可是有两个孩子,他不甘心,又起一个大早,终于买到了4张坐票。

    今年的春运报道与往年有绝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就表现在视角上。往年是从铁道部积极组织春运这个角度来报道的,有多少人次,发了多少车,增加了多少临客,车站的壮观场面等。而坐车的人被拍成蚂蚁般的滚滚人流。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报道,是一种站在人流外的观察。这种报道很震撼——感官的震撼。今年的报道,记者把自己也变成了蚂蚁,进入了滚滚人流中。邵全杰和一批因买不到票而苦恼的农民工,以及那些买到票而兴奋地置办年货的农民工。当镜头对准他们时,我们也感到了震撼——心灵的震撼。

    由于记者在人流中,视角发生变化。我们看到的不只有滚滚的蚂蚁,还看到了一只一只的小蚂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通过这个视角,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邵全杰有一个4口之家,以收废品为生,住在离成区很远的郊区的小出租屋里——农民工在北京的生存状态;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6年没有见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了,邵全杰下决心圆妻子的回家梦(农民工的家庭也很温馨);他们6年没回家是因为春运买票太困难,票价也是一个原因;农民工不会上网买票(邵全杰在窗口买票时,农民工向记者抱怨,我们不会上网),在窗口买票惊心动魄,售票员速度不快就抢不过网上秒杀;铁路售票员的辛苦工作,吃不上饭,上不成厕所……还有很多。一篇买票记,提供了多少信息量啊。春运不再只有数字,通过买票难、回家难,铁路部门组织春运的难度也变得更具体了。

    这就是你站的位置不同,视角就不同。站在上边看,有新闻;站在下面,也会出新闻。站在“蚂蚁”中,同样能够反映春运的大主题。

    2.《走进班组系列》(5篇)。这是《三鑫简报》黎先燕的一组系列报道,这次被评为“好策划”。其实,单独看每篇,都可以进入好通讯的行列。由于和职工处在一个平视的角度上,作者写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通讯。过去的通讯多报道人物的先进事迹,是一个个好事的集合体。而这5篇报道,写出了班组中的喜怒哀乐,一个个不同性格的人,是兄弟,是朋友,他们之间有兄弟般的情谊,也有兄弟之间的矛盾;有侠肝义胆,也有堵气闹情绪,甚至闹到散伙的,他们把这叫“离婚”。你看,“兄弟机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搭档时间长,私下感情深,干起活来不扯皮。“在合作中,免不了牙齿咬到嘴唇上。上午争得面红耳赤,晚上喝酒还是擂胸勾背”。对付难剃的头,班里的兄弟用“聊”的办法,你一言我一语,让面对处罚不服的人最后低下头认罚。读这几篇通讯时,你觉得身处这些工人中,没有距离。这是因为作者写活了人物性格,用活了人物语言,更是因为,作者就在他们中间,而不是一个局外观察者。5篇通讯,写了5个班组,各有不同的工作岗位,却有一样的火热情怀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这就是三鑫的员工风貌,这就是三鑫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凝聚力所在。

从黎先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贴近职工,身在基层,写出的作品是活的,喘气的,有血有肉的。这样的作品职工最爱看,和他们最贴心。

    所以,身在企业,也有走基层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报道方式,什么样的语言写新闻,是由读者决定的。比如一张财经类报纸,对经济界人说话,报道要有一定的深度,语言要有一定的张力,要有专业性。而一张企业报,读者是职工,你就得用职工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大量使用群众语言,使之读来亲切。小报要学大报,学大报的深度和高度,学大报的新闻思考。小报又不能亦步亦趋地学大报,失去自己的活力和特色。

    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要素之一就是“接近性”,也就是说,新闻事实与自己生活的地域、所处的领域越接近,新闻价值越高。对于企业报来说,职工关注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高。基层新闻,直接接地气,是最有生命力的。



采访方式发生变化



央视走基层有一句话:坐在一条板凳上,心和心才能贴得更近。所谓“坐在一条板凳上”,就是采访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采访方式是面对面,我采访你,我提问题,你回答问题。而走基层的采访完全颠覆了传统采访方式。记者没有提什么问题,而是融入到被采访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案例分析:

    1.《矿山的脚夫》。这是《灵宝黄金》宁彩霞的作品,此次被评为好新闻一等奖。这篇新闻的采访方式,就是跟随采访,融入采访。作者本来是去采访安全工作的,却碰巧遇到了这样一个普通的脚夫,是为坑口背生产生活用品的。安全员嫌他年龄大,本想让坑口辞退他,谁想坑口说辞退他,坑口就要停产了。作品对这位老工人的描写是也是白描式的:“接着,安全员开始对12名工人进行培训。正讲课中,来了一位50多岁的老者,在靠近门口的矮板凳上坐下来静听。”然后是作者对他装束的描述,语言很简洁,惜墨如金,却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本来记者想在培训结束后采访他,可是他“显然被记者的唐突吓住了,直往后退”。最后是工人们劝他,他说“像我这出苦力的人,最不起眼了,用不着宣传”。这个老王那么不显山不露水,完全是一种自然状态。作者这篇文章也没有一点刻意的东西,完全像流水一样,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作者跟随老王上山(略)。这样的描述,如果不是融入,不是跟随式的采访,作者就不会感同身受,就不会在笔端自然流露出老王的平凡与不平凡。

    2.《零距离接触》。这是《峪金报》刘玉杰的作品,获得好新闻二等奖。这也应该是一篇跟随式和融入式的采访。作者参加了劳模与入党积极分子——主要是青年职工的座谈会。如果换一种常规的写法,可能会是一篇会议消息。但作者却紧紧抓住零距离、面对面这个主题,选取典型的对话来揭示劳模高尚的精神情操和他们朴实的人生态度。入党积极分子提的问题很实际,比如“工作很努力了,可有时还是会受到领导的批评,你是怎么想的?”。劳模的回答也是大实话:“遇到批评说明工作还没有做到位,感到肩上有压力这也就说明自己责任心强……”这样的问答可信可亲。作者把领导的讲话放在最后,用领导的引语来说明劳模的作用和矿山对人才队伍的重视,不生硬,很自然。

    说到跟随式和融入式采访,并非要大家都去做这样的采访,而且我们的确有很多困难。作为基层的宣传人员,不是专职办报写稿的,手头有许多事情要做,没有时间去做这种耗时耗力的跟随式采访。这是实情。我们讲这些案例,也并非让大家所有的新闻稿件都用这种方式采访。但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意识,只要有机会,只要有条件,就要抓住。毕竟我们接触职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重要的是如何与他们坐在一条板凳上,是不要永远做冷静的旁观者。

    跟随式和融入式采访,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采访方式,更贴近、更直接,可以打开被采访者的心灵窗口。这种采访对于企业报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最能深入职工的心灵。



新闻叙述方式发生变化



    过去我们写消息,常常用新华体,老三段:导语、背景、正文,有时会有结尾。通讯是事例加概述和议论。这种写作方法目前仍是新闻写作的主流,也是最便捷的传播方式。但是,走基层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叙述方式。作者的叙述越客观,读者或观众的主观感受越强烈。呈现在镜头面前的,是被采访人最自然的状态,没有任何装饰,没有摆拍,至少看起来没有。事实的发展是随着时间自然流动的,背景交待巧妙穿插在叙述中,叙述语言平和而灵活。这种新闻很贴近读者,易于被接受。

    叙述方式的变化随采访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还体现在其叙述自然流畅,叙述过程中携带大量信息,背景在叙述中自然穿插。它就像摇镜头一样带着受众走,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传播的接纳。新闻学就是“事”学,好新闻就是讲了个“好故事”。

    案例分析:

    1.《又到民工领钱日》。这篇作品的叙述非常流畅,它像电影蒙太奇一样,自然地变幻着全景、中景、近景。文章开头,我们看到了中景,办公大楼比往常热闹多了。然后作者进入期间,从中景摇成近景,聚焦:领钱的人群中有位民工叫王董……“这里比私人窿口安全,工资也有保障。”——用王董的引语来说明三鑫公司的安全好,对农民工的关心和重视。这就是在不知不觉中穿插了背景。然后是全景:最漂亮的楼房是民工的住房,吃的最好的也是民工餐厅,公司还建起了一栋民工夫妻房,家属全部安排工作。这是一段交待背景,也是新闻价值的所在。下面,镜头又回到近景:王董和同村几个人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厚厚的一沓钱,数了一遍又遍。然后是王董和记者的交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接下来是中景:由于工作忙,一时去不了城里,王董问车间工作人员,能不能帮他们订几张回宜昌老家的车票,工作人员满口答应:“你们放心工作,这事包在我们身上了,明年来为你们报销路费。”这个引语很重要,不但体现了三鑫公司对农民工的真正的关爱,而且顺便交待了,当回家过年一票难求时,三鑫的农民工可以不必为买票发愁了,而且公司还为他们报销路费。

    整个叙述过程不长,让我们就像看了一小段电影似的,但我们却从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这篇文章真是越读越有味。这比写公司发了什么文件,落实了哪些措施来重视农民工要生动得多,具体得多。这就是叙述的魅力,这种魅力一定是要找好镜头的焦距才能展现出来。我们老是在三层办公楼里,把镜头对准下面,当然看全景的角度不错,但总觉得远了些。这就说明:位置决定视角。你人在哪里,视角就在哪里。

    2.《我们井下也可以打手机了》。这是《辰州通讯》袁宇鹏的消息,被评为好新闻一等奖。稿子很短,不到500字。但这篇消息的写作非常有特色,作者没有站在“企业的高度”来写枯燥的措施,而是借机发挥,准确地抓住了新闻由头,“84,省安监局副局长一行在沃溪坑口井下检查工作时,记者发现陪同检查的公司副总经理李光裕,在乘坐人车时手机移动信号依然显示满格。记者还看到沃溪抗口坑长李义平,在井下32中段接听了移动信号电话,并保持了流畅的通话。”这短短的一段导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齐了。下面就是展开“为何”。作者交待得也比较清楚。

    唯一的遗憾是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六大避险系统”没有交待。而这个移动系统就是为配合六大系统工程而开展的。如果能提一笔六大避险系统就更好了。但考虑到企业报的实际,不必每次都把企业的具体工作背景交待一下,在企业这个具体的环境中,受众都知道“六大避险系统”是什么,因此评委讨论的结果,决定不影响作品评一等奖。

    3.《工资协商结硕果》。这篇消息的导语采用的是引语式导语:工资到账了,我的工资比上月多了700多元呢。见到笔者,有着20多年工龄的王师傅激动和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从本月起……(略)这篇消息的新闻价值很高,工资协商,全员工资平均增长34%,一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45%,远远高于中层的28%,更高于高层管理人员的18%。这些都是新闻要素。但这些新闻要素全部放在导语里,显得有些拥挤,可以增加副导语来解决。

    这一点,我们以前说过。但作者用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完全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美中不足的是,关于协商的部分还应该增加一些内容。标题有些平了,如果主题更活跃一些,更贴近一些会更完美。

    这届企业报好新闻评选中,还有许多很好的稿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来不及一一点评了。最后,总结三个要点:

1.贴近,新闻发生在下面

2.参与,双向挖掘新闻富矿

3.引领,企业报的使命

在贴近中主导,在参与中引领(潜移默化)。这就是我们企业报的全部工作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07:54:10 | 查看全部
讲的很不错,分享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4 16:14:05 | 查看全部
引用第1楼湖北三鑫黄国强于2015-04-04 07:54发表的  :
讲的很不错,分享一下
我来了,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16:31:18 | 查看全部

回 2楼(何惜柔) 的帖子

关键时刻美女老师支持~感谢不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4 16:36:22 | 查看全部

回 3楼(湖北三鑫黄国强) 的帖子

太可气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07:22:21 | 查看全部

回 4楼(何惜柔) 的帖子

我我我………我可气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5 12:04:45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湖北三鑫黄国强) 的帖子

太长啦,费时间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06:33:07 | 查看全部

回 6楼(鸿雁) 的帖子

好东西慢慢看是可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