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13|回复: 1

作为文化符号的季羡林

发表于 2009-7-12 14:29: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站在适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联翩,上下五十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历历如在目前。中国古代有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许多在至友墓前焚稿的故事。按照这个旧理,我应当把我那新出齐了的《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汇报我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是,我此时虽思绪混乱,神智还是清楚的,我没有这样做。我环顾陵园,只见石阶整洁,盘旋而上。陵墓极雄伟,上覆巨石,墓志铭为毛子水亲笔书写。墓后石墙上嵌‘德艺双隆’四个大字,连同墓志铭,都金光闪闪,眩人双目。我站在那里,蓦抬头,适之先生那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突然显现在眼前,五十年依稀缩为一刹那,历史仿佛没有移动。但是,一定神儿,忽然想到自己的年龄,历史毕竟是动了。”

这是季羡林先生所作《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里的话,其实用胡适墓墙上“德艺双隆”这四个字来形容昨天刚刚去世的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精通十二国语言
   
“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仁珪对季先生的评价。赵仁珪教授感叹,像季老这样有着很高深的学术造诣的老师越来越少了,季老的去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更是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记得我考入北大时,就听老师说,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先生精通十二门外语,尤其是当时国内精通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以及许多中亚死文字的唯一学者,于是乎懵懵懂懂的我就对季先生充满了敬意。后来我的几位学友都成了季先生的弟子,他给他们布置的第一门功课就是每天去北外(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阿拉伯语和其他中亚语言。从他们的言谈中,我进一步得知季先生对学业要求之严、做学问功夫之深。
  
那时候,季先生住在北大朗润园,就在未名湖的北面,所以听人说季老最爱在未名湖边散步,带着他的猫,悠然自得,虽然我一直无缘得见。我时常想,今天做学问的,有多少人能够象季先生那一代人一样,在学术上狠下功夫呢?不要说别的,就说那十二门外语,不知要难倒多少人。而季先生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吐火罗语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散文创作上都颇有建树。
  
有人说岁月把季羡林塑造成北京大学的“元老”和“活字典”,塑造成高等院校内硕果仅存的文科大儒;但我觉得,这样的学问,这样的功底,绝不是简单的岁月积累的结果,而是他一生勤学的结晶。季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没有过人的才能、没有持之不懈的努力,无论如何是成就不了一代宗师的。
  
坚辞“国学大师”桂冠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就在文化热潮中,季先生出版了《病榻杂记》。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些年,“国学大师”这顶桂冠不知被多少学者、专家争来抢去,也不知有多少人在为当“学界泰斗”而沽名钓誉,更不知多少人想天方、设地法要成为“国宝”,而我们的季先生居然把这三顶桂冠全部束之高阁,真的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可以说,季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那些追捧虚荣的人上了很好的一课。
  
也曾经听说有一个掏粪工业余爱好画画,他出了一本画集,于是央求名人方家来给他的画集作序,找了好几个颇有点名气的人,人家都以种种理由予以回绝。而我们的季老先生却没有嫌弃这位掏粪工,慷慨应允作序。俗话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领略季先生的人生风范。
   
偷译八卷本《罗摩衍那》
  
“文革”期间,季先生偷偷地翻译了用梵文写成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八卷本),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我们知道,季先生在“文革”中得罪了当时的北大造反派红人,人家甚至派人到他的山东老家去收集他的黑材料,他也一度想要自杀,但最终还用心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确乎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走笔至此,忽然想起季先生所译《沙恭达罗》中的两句话:“无论你走得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心,就像是黄昏时分的树影,拖得再长,也不开树的根。”我想,季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作为文化符号的季羡林,一定会像“黄昏时分的树影”一样,长留在中华的大地,长留在中国文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9:45:14 | 查看全部
“无论你走得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心,就像是黄昏时分的树影,拖得再长,也不开树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