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信札重在“名人效应”
保利拍卖在多年前就有名人手稿信札上拍,只是分散在古籍善本和书画部门。2014年保利秋拍开设“百年名人墨迹”专场,成交总额逾2762万元。专场负责人桑贯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随着科技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书信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名人字札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这个门类是未来纸制品收藏的一匹黑马。”
在2014年南京经典秋拍中国书画专场上,茅盾30页的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经过44轮竞价,成交价达1207.5万元,创下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新纪录。而从专场成交额来看,2014年西泠拍卖十周年秋拍共设立了三个中外名人手迹专场,合计成交总额达6979万元,创国内市场名人手稿信札的拍卖纪录。
高价召唤来的除了市场繁荣,还有造假投机。早在2002年,一封鲁迅致楼炜春(作家,鲁迅的学生——记者注)的信札在香港普益拍卖公司以6000元港币成交,但这封书信的原件就藏在鲁迅博物馆,绝无流出可能。
匡时拍卖“百年遗墨”专场负责人晏旭说:“对近现代名人手稿信札而言,收藏者往往看重的是‘名人’。举个例子,胡适的书法水平虽然不错,但肯定不能跻身20世纪排名前几位的书法家,所以能拍高价还是因为他的个人身份。再加上一些特殊背景,比如胡适信札涉及抗战,而今年正好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
桑贯宇透露,由于现下书画价格已经偏高,所以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艺术家的手稿信札价格也非常高,一封信十几、二十万很常见。“但写信毕竟不会像画画写字那样严谨,相对随意,所以收藏者的关注点还是在‘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