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2|回复: 0

在孩子面前,请别自称“妈妈”

发表于 2015-4-7 09:05: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孩子面前,请别自称“妈妈”




文:邹根生

许多年轻妈妈们喜欢在孩子面前自称“妈妈”,这种称呼的背后是否暗含一些心理动因,会不会从深层次上影响亲子关系的健全发展?花伴心理咨询师认为,新妈妈以“妈妈”自称,有利于尽快进入角色;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如果仍以“妈妈”自称,容易导致对角色的固化,以及与孩子之间关系过黏而不能正常分化,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在孩子面前,以“我”相称,是最简单却也是最好、最有益的。

不知从何时起,许多年轻妈妈们喜欢在孩子面前自称“妈妈”,“妈妈怎么样……”“妈妈……”。与之相对应的是,称呼孩子为“宝宝”或“宝贝”。自称“爸爸”的父亲要少些,不过有时也能听到。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原不值得小题大做,还是这种称呼的背后暗含一些心理动因?又或者这样的称谓会从深层次上影响亲子关系的健全发展?

“妈妈”是一个人对自己母亲的称谓。就实质上说,是对别人的称谓,而没有自称的用法。在古代,有“为母”的说法,用在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

对于刚当妈妈的新妈妈来说,有时还不能马上进入妈妈的角色,此种情况下,短时期内的自称“妈妈”,有助于让自己进入角色,尽快适应。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如果仍以“妈妈”自称,容易导致对角色的固化——让自己陷入这个角色而不能做另外的自己。其实,成了别人的妈妈后,“妈妈”二字并不是自己身份的全部。同时仍是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媳,更重要的是成为你自己!

当开口闭口以“妈妈”自称时,实际上代表了对这一角色的陶醉。一方面,在潜意识里,这可能是想在孩子身上满足自己未曾完全满足的自恋需求;另一方面,这可能导致与孩子之间关系过黏而不能正常分化。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在一个健全的家庭里,它能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和依赖之间的平衡。当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时,实际上正是破坏了这种自主和依赖之间的适当平衡,从而会影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孩子不能真正地做自己。如果换个说法,改用“你”“我”这样的称谓,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亲子关系之间形成清晰的界限。

当有一天孩子长大时,便可能对这样的称谓产生反感,因为孩子总是要寻求独立的,一旦长大,便要寻求自己的那个“我”,要完成与双亲、与原生家庭的分离过程。显然,粘滞的亲子关系,对这一分离过程会产生阻碍。

此外,有一种观点认为,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是成人在言传身教中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适时形成“你”、“我”的概念,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多运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不妨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时,成人可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

由此看来,年轻的妈妈们,为了能更好地做自己,也为了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请不要在孩子面前自称“妈妈”。

其实,在孩子面前,以“我”相称,是最简单却也是最好、最有益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孩子特别需要的时候,可以说,“孩子,不用怕,有妈妈在,妈妈会陪你的!”但仅限于个别情形。这就如同古人说“为母”,大概也是在极其重要的时候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