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50岁缝纫女工10年追梦 ——记即发集团华泰公司缝纫女工王素良的幸福打工生活
连日来,在位于山东即墨龙山街道办事处大村的即发集团华泰公司,50岁的缝纫女工王素良以连续两个月创造出个人生产折标90天的最高纪录,名列全公司1600余名缝纫工之首,成为同事们争相追捧的“班组明星”。
初见王素良,给笔者的印象是个头不高、貌不惊人,但黑瘦的脸上却写满了坚韧和刚毅,骨子里透发的永远是一副不甘服输的拼搏精神。
只有初中学历的王素良和丈夫李可清是段泊岚中心社区毛埠村人。10年前,夫妻俩辗转于乡村集市靠经商维持生计,但生活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无意中王素良听朋友说起即发集团华泰公司招收缝纫工人,她便和丈夫萌生了“弃商从工”过安稳日子的念头。
因为不知道华泰公司的确切地址,王素良夫妻俩驱车几十里边走边问,稀里糊涂差点走到城阳区。几经周折,这对夫妻最终找到了华泰公司,当他们一进车间时,便被清新环境和忙碌氛围所吸引,因为王素良在出嫁时曾经接触过缝纫机,所以很喜欢这份工作,决定留在这里打工。丈夫李可清没有别的手艺,但农民肯吃苦的精神让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清洁工这个岗位。
40岁的王素良在学徒期间就表现出极高的悟性,经过十几天的培训便可以独立工作了。白天,她刻苦学习缝纫技术,晚上回到家就仔细琢磨操作的正确手法,凡是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宝贵经验,她都取长补短、铭记于心。
第一个月,王素良就领到了2000元的工资,当时在2005年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可她有一个更高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在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接下来,同事们休息的时候,王素良在缝纫机台上埋头苦干;同事们工作的时候,王素良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同事们行走的时候,王素良却好似在奔跑……虚心与好学令王素良的技艺愈发娴熟和老练,并一跃成为缝纫车间里的多面手和佼佼者,连续多年荣获即发集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找到了工作的目标,王素良和丈夫扎根华泰的决心愈发强烈。2009年,正值她的儿子李增辉职校机电一体专业毕业,这名青年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了企业的“温度”,他决心来华泰公司打工。由于学有所成,李增辉很快晋升为车间的一名保全工人。此时,王素良一家三口成了名副其实的即发“一家人”。
在华泰工作,亲情化的管理标准是车间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团队精神却是激励员工砥砺奋进的一面旗帜。车间为营造多劳多得的争创氛围,设立的“团队奖”大大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全车间19个班组,凡是每月产量、质量、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综合评比位列前八名的班组,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车间给予的奖励。工资待遇提高了,职工关系更加融洽了,每天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格外感人。特别是王素良所在的班组几乎每个月都会领取最高档的奖励金。在车间领导的眼里,勤恳的王素良对待工作有一股百折不挠的执着拼劲;在同事们的心里,沉稳的王素良身上迸发出一种团结互助的班组精神。而她在今年也收到了单月工资超8000元的回报。
车间负责人时常嘘寒问暖关怀职工,也多次嘱咐王素良多注意身体,而她总是微笑着回答自己的身体一直很结实,纵然忙碌一天也不觉得劳累,否则哪有精力和时间坚持每天早晨长跑锻炼!认识王素良的人都知道,多年来,王素良一直是华泰公司精力充沛的远动健将,在即发集团历届举办的运动会上,她已经连续数年蝉联百米跑和托球跑的冠军了。
在即发集团华泰公司,包括王素良在内的全体职工都会感受到公司关怀与体贴。职工们在趣味的保健操中可以有效地缓解工作疲劳,开辟的“特殊班”让家务多、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农民工提前下班减轻生活压力,一直延续传承的“传、帮、带”精神彰显出团队的凝聚意志,车间建立的困难职工档案信息便于对特困职工给予捐助并进行适合的工作安排,设立的“休息室”等一系列人情化措施体贴周到,建设的微型“夫妻房”免费为职工提供温馨的居住环境。
如今的王素良可谓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她不仅为自己购买了楼房,还为儿子置办了新居,买上新车,娶上媳妇,抱上孙女,王素良的眼中常常隐隐含泪,这是幸福的泪水,更是感恩的泪水。
十年耕耘不辍,赢得满园花开。王素良凭着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执着,向着一个又一个生产记录的巅峰攀升,她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进厂时的那个目标! (梁孝鹏 范宝琛 韩建超 摄影报道)
山东省即墨市黄河二路即发工业园即发集团宣传部 范宝琛 邮编:266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