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8 21:00:52
|
查看全部
创新让我出彩
在于斌的眼中,7年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于斌在创新路上找到了快乐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在看到成果的同时,于斌也深深体会到,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进取和积累的动态过程。每一项技术创新,都要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改进-再试验的循环过程。作为技术人员,于斌认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搞创新,要通过实践反复进行探索,坚持不懈,直至取得成功。
在2014年11月份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鞍钢《热轧极薄带钢的稳定轧制技术》获得了金奖。成果创造者、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热轧部技术质量室高级工程师于斌说:“荣誉属于我们整个技术团队。成果不仅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历练,更是未来大家继续创新创效的动力。”
记者:获得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对于你和你的团队来说,这一荣誉的取得意味着什么?
于斌:金奖的获得,只能让我们更加意气风发地走在创新之路上,我们将用持续技术攻关为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者:这次获得金奖的技术创新在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创新过程?
于斌: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1580生产线是鞍钢自主研发的第三条热连轧生产线。由于多种原因,投产后,该产线带钢薄材轧制不稳定,制约了薄材生产。面对工艺挑战,我们认为只有在观念上大胆突破,在技术上因地制宜改进和完善,才能使轧制控制水平达到理想效果。我们技术团队在薄材生产过程中发现,厚度控制系统在改善带钢厚度的同时,也会造成轧机机架压下的调整量过大过快,这影响了薄材轧制稳定性,甚至会造成厚度控制偏差大、断带卡钢等严重事故。为此,我们把“有效优化厚度控制系统”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那段时间,于斌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翻阅资料和现场试验上。无数个昼夜过去了,花尽心思整理出的技术方案,最终却因为与一项技术指标发生冲突和现场工况制约,而陷入了僵局。“问题究竟出在哪?”他们夜不能寐,眉头紧锁。“大不了从头再来。”大家没有气馁,把之前的技术方案全盘推翻,重新收集数据、调整思路。
在不断的试验和摸索中,于斌团队发现,由于最初精轧全机架设计采用的是厚度补偿技术,但实际中却是下游机架带钢速度快,补偿不理想,带钢尾部轧制稳定性的控制与设计参数匹配效果不佳。对此,他们重新对带钢厚度小于2.0毫米涉及216个模型层别的轧机压下响应速度、带钢轧制速度和厚度补偿控制时间等参数进行推算,每个层别都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一一制定参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试验过程中,于斌团队通过对技术参数不断调整,终于总结出了一套与实际生产相匹配的生产方法——根据厚度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合理设计组合参数,使各项控制功能在热连轧机中顺畅切换,热轧极薄带钢轧制稳定性大大增强,极薄带钢月产最高达5万吨。
2010-2014年期间,于斌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包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辽宁省和鞍山市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鞍钢重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鞍钢技术改进及重大合理化建议一等奖、鞍钢优秀专有技术一等奖、鞍钢“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一等奖等各级科技奖项22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