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9 17:17:02
|
查看全部
的例子:在严格管理考勤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未打卡的情况。经过调查,发现存在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员工按时上下班,忘了打卡;另一种情况是,员工迟到或早退了,为让人不知,故意不打。经过管理层商量,为了严格考勤制度,决定只要是未打卡一次,没有任务理由,罚款50元。为了推行这个制度,管理层决定以身作责,“自杀给猴看”,从宣布的当月开始,部门经理以上管理者未打卡一次罚款50元,即使是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打卡也不能豁免,比如,出去办事未来得及赶回公司打卡,普通员工在当月的未打卡次数纪录在案,不进行罚款。之后,每月按制度执行,任何借口都无效。最终,不打卡情况几乎上没有了。
[80后员工管理]推动80后间的合作
一位企业的老板有这样的感触:“80后员工从不拉帮结派,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独立,都自成一派。负面效果就是合作性差。” 一次,他把一项任务交给了5个80后员工,要求他们共同负责完成。结果,没有一个人真正愿意被人领导着去做事,下班时间一到,5个人都早早地离开了办公室。后来,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一个80后员工,结果这个员工加班到半夜,要把事情弄完。
解决80后间的合作问题,是每一个管理者感觉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在我的公司里,部门经理基本上是80后的,只有一位是70后的。我明显的感觉到,80后主管管理的部门间,是全公司工作效率最低的地方。比如,跨部门员工的调配,总会出现被调部门的主管完全不知情,事后却发现自己部门的工作被耽误了。结果,矛盾便出出现了。而70后的经理,往往能在合作中采取宽容、退让的态度。在合作结束后,才与相关主管沟通合作中的问题,从而减少了不少矛盾。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一就是分解任务,增加独立工作的机会,充分激发80后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二就是想办法推动员工间的了解和互动。
第一个方法,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终究是一种逃避。第二个方法则是促进管理者想出更好的办法。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创造尽可能多且又为80后接受的交流机会。比如,在部门经理层次上,定期举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流会”,地点选择在大家可以背靠着沙发放松的场所。只要对自己的批评全面而中肯,在批评别人时,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
其次,在绩效考核中,让全部部门主管和员工的意见成为员工的考核之一。比如,我们建立起员工互评机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让每一位员工接受全体员工的考核,每月一次,年度汇总。同时,各部门主管每月除了对本部门员工出具评价结束外,还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外部门优秀和落后员工进行评价,提交给最高管理层。具体到某一员工的奖励结果上,比如,一位员工在加薪时,除了本部门主管的调薪建议外,得有2/3其他部门主管的非反对性意见才能得到最终的加薪批准。这样,员工如果在部门合作中不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同时配合其他部门将任务完成,在互评中显然不能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他经济利益和在公司内部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