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揭黄埔军校第一场实战:陈赓徒手夺刀救了蒋介石的命
2015年04月10日14:37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一书以独特的视角与严谨的史实,揭开了从孙中山开创国民党(兴中会),一生没有自己枪杆子的左支右绌,到黄埔军校建立,蒋介石相继创建党军、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与黄埔系“中央军”,最终成为国民党内头号人物的历史之谜。书中对黄埔出身的国共著名将领的兴亡成败也有独到涉及,还原了渐行渐远却依然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往事。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封面 资料图
蒋介石迅速扣押陈廉伯“哈佛号”并缴获了军火
所幸孙中山及时得到了密报。他果断下令广东政府取消陈廉伯的护照;同时命令黄埔军校校长兼长洲要塞司令蒋介石派永丰舰、江固舰紧急出动,迅速扣押了陈廉伯的“哈佛号”,缴获了这批堪称雪中送炭的军火。同时,他还下令严禁成立商团联合总部。
这批军火被存放在黄埔军校,由蒋介石负责保管。他后来回顾说:
“当时陈廉伯密购军械,总理早已知道,在两星期以前,即吩咐我注意来往商船及一切船只,查缉军火的私运。我接到了命令,就留意检查来往船只。果然两星期后拿挪威商船装了许多枪械来了。我命令禁止该船开往广州,令在黄埔停泊,将军火起存军官学校。”
一些黄埔学生要求动用,蒋介石没有答应,很像那么回事地对全校训话:
“如果党里说这个军械我们可以取用,我们就取用。如果党里说我们保管,我们就要保管,要完全做一个革命的模范给人家看,这是我对于扣械案的主张。”。
既然撕破了脸皮,又有英国的明确支持,陈廉伯也不肯示弱,当即发动广州商人罢市抗议,要求归还枪械。
随后,滇军杨希闵假惺惺地介入调停,他提出了一个和平解决条件:陈廉伯给广东政府50万元,广东政府则将枪械归还商团。
孙中山态度很强硬,于9月1日发表《为商团事件对外宣言》《致英国麦克唐纳尔政府抗议电》等文电,对陈廉伯背后的英国政府予以谴责。
但他手下两员大将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却对他武力解决的主张很为不解,支持孙中山的廖仲恺因处处受阻而不得不辞去了广东省长一职。
恰在此时,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爆发了“江浙战争”。早在1921年,孙中山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卢永祥之间便结成了反直三角大同盟,现在理应帮助卢永祥。
他认为北伐时机已到,决定发表北伐宣言,联合卢永祥、张作霖“共抗直系”,并将大元帅府大本营迁到韶关;广州则另设留守府,委派胡汉民代理大元帅兼广东省长。
9月4日,孙中山决定将湘、赣、豫军全部以及滇军、粤军一部组成北伐军,以谭延恺为总司令,并命令蒋介石将一部分缴获的商团枪械发给北伐军。随后,他督师前往韶关,商团事件交给胡汉民与汪精卫全权处理。
孙中山走后,代理大元帅的胡汉民便取消对陈廉伯的通缉令,归还了他被扣留的部分枪弹:枪支4000多杆、子弹12万多发。
胡汉民还提出一个讲和的条件,陈廉伯如果能额外代筹300万元的北伐经费,便可全部归还商团的枪械。
陈廉伯认为取得了初步胜利,更加嚣张。他认为孙中山忙于北伐,无力顾及广州,城里除了黄埔学生外,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
于是,他于10月初联络广州及100多个县镇,发起第二次声势浩大的罢市。随后,他还开始构筑街垒备战,准备进行叛乱。
及时雨:苏联援助给黄埔军校第一批军火
广州危急之时,孙中山却一心扑在北伐战场上。他考虑到北伐军人数太少,便电令蒋介石带上黄埔军校学生,北上韶关参加北伐行动。
蒋介石认为不妥。
他回电说:“埔校危在旦夕,中正决死守孤岛,以待先生早日回师来援。必不愿放弃根据重地,致吾党无立足之地也。中正料不久逆敌必反攻韶关,各军非准备南下,击灭逆敌,断难北伐。中正当死守长洲,尽我职务。”
他所说的“危在旦夕”,即为商团之乱。
10月7日,苏联援助给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军火运抵广州,可谓久旱的及时雨。这些武器包括8000支步枪、400万发子弹,以及部分野炮、山炮、轻重机枪。广东政府顿时实力大增,陈廉伯已非对手。
孙中山电告蒋介石全权处理这批军援。蒋介石求之不得,当即发给了黄埔师生。解决了粮弹两缺的窘境,全校师生们上上下下无不兴高采烈。
三天后,广州各界约三四万人举行辛亥革命纪念大会,周恩来在会上发表了声讨商团的演讲。会议结束后,他们还举行了游行示威,但遭到商团军的无情镇压,打死20余人。
孙中山获悉后,十分震怒,决心与商团决一死战,彻底平定叛乱。
他于第二天组织了革命委员会,作为平定叛乱的最高指挥机关。由自己担任会长,许崇智、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陈友仁、谭平山六个人为全权委员。
同时,他任命蒋介石为指挥,廖仲恺、谭平山为正副监察,负责指挥黄埔军校、铁甲车队、工团军、飞机队、农民自卫军、陆军讲武学校等部队平乱。为加强平叛力量,他还下令北伐军一部随其回师广州增援。
孙中山给蒋介石解决商团的时间限制是24小时。
蒋介石奉命后立即行动起来,将军校的日常事务托付给苏联顾问,随后密令军校一期学生第二、第三队400余人,全副武装赶往广州市区。为避免市民惊慌,他们对外解释为夜间演习。
10月14日黄昏时分,黄埔学生军和其他政府军一起,向陈廉伯的商团军发起猛烈进攻。实力已达五万多人的商团军不堪一击,很快一败涂地作鸟兽散,陈廉伯也仓皇逃上了英舰。煊赫一时的商团从此烟消云散。
蒋介石差点阵亡:陈赓徒手夺刀救了蒋介石的命
战役中,发生了蒋介石差点阵亡的惊险一幕,幸而黄埔一期生陈赓眼疾手快救了他。
陈赓被编在学生军机枪队里。商团败退后,陈赓与同学们一起乘胜追击,不久便活捉了商团一个小头目,缴获了他的军刀。
全军指挥蒋介石正好从他身边经过,陈赓立刻敬礼,还把战利品交给蒋介石检阅。
打了胜仗,蒋介石也很兴奋,连忙伸手去接。不料被活捉的小头目猛地挣开了学生军的胳膊,迅速夺过一把军刀挥向蒋介石。
所有在场的人一时都惊呆了。千钧一发之际,陈赓一把抓住小头目的手腕,又用脚将他扫倒在地。
这是陈赓第一次救蒋介石,后来的东征战场又救过一次。
黄埔学生在平叛中,第一次得到了真枪实弹的训练,其效果自然非操场上循规蹈矩、纸上谈兵的训练可比。三天后,黄埔一期的学生们举行了毕业典礼,平定商团,成为他们最好的毕业答辩书。
商团平定后,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于1924年11月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前往北京,共商“国是”。他希望借此求得梦寐以求的统一中国。
陈炯明手下第一爱将林虎扬言把黄埔学生杀得片甲不留
这时候,黄埔军校以教官和第一期毕业生为骨干,组建了两个以何应钦、王柏龄为团长的军官教导团及一个炮兵营,共约3000人。人数虽少,但这是国民党第一支党军,也就是孙中山第一批真正的枪杆子。
孙中山一走,一直占据东江一带,日夜渴望卷土重来,陈廉伯叛乱时还趁火打劫攻占了保安等地的陈炯明,心下狂喜,认为千载难逢的复仇机会来了。
他的实力不算少,还有七个军十万余人,自然没有将广东政府和区区黄埔学生军放在眼里。不久,他以“粤军总司令”的名义下令进攻广州,将这七个军分为三路,分别由叶举、洪兆麟、林虎等将领率领,并任命林虎为前敌总指挥。
林虎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身经百战,是陈炯明手下第一爱将。他听说黄埔学生军善战后,不以为然地笑说:“何物学生军,不过小孩子胡闹把戏而已。你们看我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正在北京的孙中山闻报,电令广州大本营坚决消灭陈炯明。广东政府随后于1925年1月发布东征宣言,组建了东征联军。
东征联军下辖许崇智的粤军、杨希闵的滇军、刘震寰的桂军以及湘军、黄埔军校校军(即黄埔学生军),分为左、中、右三路,以迎击陈炯明的三路人马。
黄埔校军包括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教导第二团、第二期在校学生的一个步兵总队、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队、一个辎重兵队与第三期入伍生营等部。
这些部队统由校长兼粤军参谋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等指挥,和许崇智的粤军一起编为右路军,共约一万余人。不久,粤军张民达的第二师以及第七独立旅,也归入校军统一指挥。
因为杨希闵的实力最为强大,所部又接近陈炯明的惠州老窝,胡汉民代理大元帅的广东政府,特意任命杨希闵为东征联军总指挥,希望他和滇军成为征讨陈炯明的主力。
但杨希闵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知道广东政府让自己当“炮灰”的用意,坚决不肯“上当”,只答应配合作战。暗地里,他还和刘震寰一起与陈炯明秘密达成协定:按兵不动,并向陈炯明的前敌总指挥林虎提供情报。
广东政府只好让黄埔校军所在的右路军担任主攻,以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为统帅,重点进攻广九铁路沿线的陈炯明部,得手后再扫平淡水、平山、海丰、汕头一带。
杨希闵的滇军、刘震寰的桂军分别组成左路与中路军,约36000多人。
2月1日,蒋介石率黄埔校军由黄埔出发,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东莞、石龙、平湖、深圳等地,不久便完全占领了广九铁路,抵达淡水城下,并予以重重包围。
淡水距离惠州70里左右,是陈炯明老窝惠州的外围屏障,驻有重兵把守。
右路军包围淡水后,许崇智打算速战速决,在惠州援军到达之前拿下淡水。因此决定由蒋介石负责,以黄埔教导团为主力,粤军第二师和独立第七旅进行协助,三路一起攻城。
2月15日,蒋介石下达了攻城命令。黄埔学生军的炮兵轰坍淡水城墙后,攻城敢死队从缺口攻入城内,其他部队也以各种方式先后入城。经过激烈的巷战和肉搏,到第二天清晨,守敌被全部消灭。
此时,洪兆麟率援军赶到淡水城东北,与担负阻击的粤军第七独立旅、黄埔教导团一部展开了激战。
孙中山听闻捷报后欣喜异常:“国民党军事靠蒋介石”
尽管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阵逃跑,但学生军并未畏缩溃散,依然以一当十,浴血苦战。到黄昏时分,援军终于抵不住学生军及粤军的反击,狼狈而逃。
占领淡水后,东征军总部特意向远方的孙中山报捷。孙中山这时已重病在床,闻报后欣喜异常,给了蒋介石又一个引以为豪的评价,说“国民党军事靠蒋介石”。
这是黄埔校军组建及出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一举奠定整个战局的成败,蒋介石又是直接指挥官,他自然兴奋不已。为表示自己奖罚分明与稳定军心,他免去了王柏龄团长职务,由教导团二团一营营长沈应时接任(沈因负伤无法到任,由钱大钧暂代)。
这一场真正的实战,使黄埔学生及校军获得了又一次难得的考验与锻炼机会。王柏龄逃跑后,陈赓等一期毕业生主动带学生军迎击敌人,表现卓异,逐渐脱颖而出。
而贪生怕死、擅自退却后被枪毙的教导团二团连长孙良等人,则被大浪淘沙,退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
黄埔学生军为核心的右路军所向披靡之际,杨希闵的左路军和刘震寰的中路军一直作壁上观,未放一枪。陈炯明趁机派林虎率二万多精锐主力,穿过杨希闵和刘震寰的防线南下,准备在揭阳、潮汕之间一举消灭右路军。
右路军顿时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陷入险境。但黄埔学生军又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
3月12日,蒋介石命令粤军第二师留守潮汕,自己带黄埔学生军和粤军第七旅前往棉湖迎击林虎。
他的具体安排是:教导团一团进占棉湖;教导团二团进占池尾;炮兵营一连连长陈诚带所部跟随一团行动。
第二天早晨,教导团一团先锋营与林虎的先头部队遭遇,双方随即在棉湖展开了激战。
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教导团一团不到2000人,又刚出“茅庐”不久,林虎部则有一万多人,十倍左右于教导团,而且都是久经战阵的主力。因此蒋介石不放心,与廖仲恺、苏联顾问加伦和周恩来一起赶到教导团一团指挥所督战。
但教导团一团很快遭林虎的包围,曾塘村被攻占,团长何应钦的卫士队也伤亡惨重,林虎的先锋分队离团部指挥所已不足300米,形势非常危急。
黄埔校军再次以少胜多 战后蒋介石心有余悸
何应钦一面命令刘峙带二营去包抄林虎后路,以减轻正面压力,一面又令陈诚的炮兵还击。
陈诚所有的家当为六门大炮,却忽然遇到故障,怎么也打不响了。在蒋介石的命令下,陈诚赶到炮兵阵地亲自开炮,居然一发即中。其他几门炮也似乎刹那间“开窍”了,都逐一打响,炸死林虎的士兵无数,迫使他们纷纷后撤。
黄埔学生军官兵抓住良机,人人奋勇争先,发起猛烈的反攻,顺利占领了曾塘村。不久,粤军的一部也从右翼赶来增援,担任左翼的教导团二团也猛攻林虎军。
林虎这回终于知道什么叫学生军了。他苦战一阵后,很快支撑不住,不得不下令全线撤退。
东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胜利结束。黄埔学生及校军再次以少胜多,打败了瞧不起黄埔学生军的林虎六个师,获得了课堂与操场无法学到的宝贵实战经验,一时威名远扬。
战后,蒋介石在这一年3月13日的日记中,心有余悸地写道:“棉湖一役,以教导第一团,御万余精干之敌,其危实甚;万一惨败,不唯总理首创之党军尽歼,广东策源地亦不保。”
3月19日,黄埔教导团2团和陈铭枢的粤军第一师一旅一起乘胜追击,很快便控制了整个潮汕地区。陈炯明驻守惠州的部队被迫表示投诚,其余残部由林虎等人统率,狼狈逃往福建、江西边境。
陈炯明本人仓皇之间也再度逃往香港“避难”,第一次东征取得胜利。
(责编:陈苑、许心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