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谁是出卖瞿秋白的叛徒
2015年04月08日07:48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日报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进行连载,禁止其它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出版社联系】
人民网北京4月8日电 (陈苑)《军政名人的最后岁月》一书记述了民国以来34位政界、军界历史名人人生的最后岁月,这些人物既有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伟人,也有蒋介石、何应钦、阎锡山、汪精卫、张作霖等反面人物。本书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未曾释疑的谜案,档案里鲜少记录的空白,值得一读。
精彩书摘:
(一)蒋介石遗体入殓时安放了哪四本书?
(二)少帅张学良幽闭期间险些被处死
(三)宋子文的葬礼上为何没有宋氏三姐妹
(四)周恩来临终召见成未解之谜
(五)谁是出卖瞿秋白的叛徒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国民党军警押送下,缓缓步出长汀县中山公园,他谈笑自若,神色无异,像是去赴宴会。半小时后,西郊罗汉岭下,响起了枪声……
一、被捕入狱
1935年2月,春寒料峭,在福建省长汀县的山间小道上,踽踽前行着一支队伍。队伍中有三男二女,都身着商人便装,其谈吐、气质与常人不同,原来,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后留驻苏区的负责干部。三男中有一位身材瘦削、面目清秀、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他便是曾主持过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瞿秋白,另外两位是何叔衡和邓子恢;两女是项英的妻子张亮和时任中央妇女部长的周月林。他们此行是根据中共江西分局的决定,准备转移到香港和上海去的。由于他们是党的重要干部,在进入福建后,福建省委调派200多人武装护送。
2月24日,队伍到达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附近,大家都走累了,且又冷又饿,便决定在此休息,待下午再走,但哪知这一小小的停留,却带来了大的灾难。大家刚刚歇下,突然村头响起了枪声,原来,长汀县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团得到此地有小股红军的报告,便蜂拥而来,一举包围了小径村。红军护送队长是个胆小怕死的家伙,枪声一响,他就跑得无影无踪了。这时,邓子恢挺身而出,担负起临时指挥的重任,他带领队伍左冲右突,激战一小时,仍无法突围。
敌人越逼越近,何叔衡知道无法脱险,开枪自杀而坠落悬崖,又遭敌人枪击,英勇牺牲。身患重病的瞿秋白随队伍不断奔跑,但不能冲出去,已是精疲力竭。这时,邓子恢过来,拉着他跑,但他实在无力跑动了,便向邓子恢说:“我病成这个样,实在走不动了,你别管我,快点走吧!”邓子恢急了说:“你走不动,我来背你。”瞿秋白怕自己连累了战友,坚持不走,他用手指着旁边一堆灌木丛说:“你快点走吧,不然,我们都跑不了,我藏在这里,敌人是不会发现的。”这时,四面枪声越来越急,敌人的喊声已经可以听见,无奈,邓子恢只好带着其他战士边打边跑,终于冲出重围。藏在灌木中的瞿秋白却被敌人发现而遭俘获,同时被俘的还有张亮、周月林两名女干部。
瞿秋白被捕后,受到初步审讯,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强迫他说出共产党机密,但瞿秋白咬紧牙关,坚不吐实。他编了一个假供,说自己名叫林琪祥,现年36岁,肄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在上海经营旧书店及古董生意,然后又入医院学医半年,1932年因病到福建游历,恰逢红军攻打漳州而被俘,送往瑞金充当医生,1935年1月携款逃离瑞金,不意被国民党军队俘虏。敌人对此供不相信,多次对瞿秋白拷打逼供,但瞿都不改原词,并在3月9日将所供内容笔录成文。
敌人得不到任何所需要的东西,也无任何证据证明瞿秋白的真实身份,便以为真如瞿秋白所供是个一般的医生,准备将其释放,但要瞿秋白写信到上海索取证明,或在当地寻找铺保,以证明与共产党确无关系。于是,瞿秋白便用“林琪祥”之名,分别向上海的鲁迅和周建人去了信,请他们帮忙保释。鲁迅、周建人和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得知消息后,心如火焚,立即筹集款项,准备寻找铺保,进行营救。
就在鲁迅等人积极奔走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4月10日,国民党抓住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的妻子,其人供出瞿秋白等人在濯田区被俘。接着,张亮也叛变投敌,她向敌人供出:“那个医生‘林琪祥’是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瞿秋白。”随后,曾到苏区教育人民委员会工作的郑大鹏也被捕叛变,并到监狱指认瞿秋白。在叛徒出卖下,瞿秋白再也无法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了,他坦然而诙谐地说:“我就是瞿秋白,我在上杭笔述的供录,算是作了一篇小说一样。”
瞿秋白身份暴露以后,他知道国民党决不会放过自己,为了认真总结自己的一生,他以关切党的事业、怀念同志的真挚感情,写下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多余的话》。全文两万余字,分为“何必说(代序)”、“历史的误会”、“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马克思主义”、“盲动主义和立三路线”、“文人”和“告别”共七个部分。
文章开头,瞿秋白引用《诗经》中的两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作为引言,他希望人们通过《多余的话》了解他。于是,他在正文中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一生的简历和几次思想转折,诚恳地检讨自己在党和革命斗争中的功过,勇敢地揭露自己思想深处的矛盾,表示自己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希望同志们在斗争中勇猛精进。最后,他充满深情地写道:“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以前更光明了。”
瞿秋白写完文章最后一句话,抬起头来,望了望铁窗外的绿树、蓝天、白云,心灵发出轻轻的呼唤:永别了,美丽的世界。
敌人的严刑拷打,再加上狱中的待遇极坏,使瞿秋白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本来“身体孱弱,积年肺病,……狱中困顿,又多侵蚀其体力,……现觉日就衰惫,手足乏力,头晕眼眩,时发潮热,秽气熏蒸,似饥似饱,似此久羁不决,势将瘐毙”。虽然如此,瞿秋白已做好思想准备,抱定必死的决心,与国民党作最后的斗争。
为此,他步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韵,也填了一首《卜算子·咏梅》,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其中有两句云:
花落知春寒,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二、铁窗伏魔
1935年4月25日,瞿秋白被解送到国民党三十六师驻防地长汀县城,关押在长汀中学内。长汀过去是苏维埃区域,但昔日欢歌笑语已被肃杀恐怖的气氛所取代,长汀中学已没有了天真烂漫的学生,而成为三十六师的师部,看到这些,瞿秋白不禁喟然长叹。
瞿秋白被捕,使国民党从上到下大大高兴了一阵。他们认为,像瞿秋白这样的共产党大人物,如果能使其改变信仰,这对于国民党的统治,对于破坏共产党的组织将大有好处,因此,他们用尽种种办法,企图使之就范。
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是蒋介石的亲信,他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过去读过瞿秋白的著作,听过瞿秋白的演讲,很仰慕瞿的学问。现在国共两党分裂,宋希濂已成为蒋介石麾下积极从事“剿共军事”行动的一名干将。他认为像瞿秋白这样身份的人物,酷刑是不起作用的,必须以软化的办法,磨砺其革命意志,以收劝降之功。
在宋希濂的“关照”下,瞿秋白受到了完全不同于濯田的待遇,他住进了一间一丈见方,且砌有地板的房间,房内除备有一张木床外,还有一张书桌,两条板凳,一个洗脸架,伙食按师部工作人员的标准,有时还安排几两酒。瞿秋白在房间里可以看书、写字、刻图章,宋希濂见了瞿秋白总是笑容可掬,十分客气地以“瞿先生”相称,视为自己尊敬的老师与亲密的朋友。
有着长期对敌斗争经验的瞿秋白可不吃这一套,他透过优渥待遇的纱幕,已经洞悉了敌人的歹毒与阴谋。他无动于衷,摆出不卑不亢、亦刚亦柔的态度,与敌人周旋。既然允许看书,瞿秋白要来了唐诗宋词,品读欣赏,让自己陶醉于这些古代诗词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既然允许写字,瞿秋白便挥动如花的妙笔,写诗写文,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字资料和文学瑰宝;既然允许刻章,瞿秋白就以此自娱,调养身心,有时为看守官兵刻图章,还可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这样,瞿秋白虽身陷囹圄,但他的狱中生活却是如此丰富、如此充实。
宋希濂一方面在生活方面实行软化政策,另一方面也以各种方式提审瞿秋白。有时,邀请瞿秋白赴宴,企图酒席上探密;有时把瞿秋白找去谈心,企图在叙家常中收劝降之效;有时则大堂审讯,企图刑威下逼瞿秋白开口。但各种办法用尽,宋希濂始终一无所获。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又使出一招,让瞿秋白写一份供词,并要求写得长一些,他们以为,写在白纸上的长文,必有疏漏之处,他们可从中搞到某些机密。
瞿秋白一眼看穿敌人的用心,但他欣然答应了。他充分利用国民党给他的这个特许条件,以笔墨作武器,进行对敌斗争。在狱中,瞿秋白通过认真思考,写出了一篇4000多字的供词,供词中,以很大篇幅全面、热情地宣传和颂扬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驳斥了国民党对苏区的攻击和污蔑。政治方面,瞿秋白赞扬苏维埃红色政权是最能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执掌政权的工农阶级真正当家做主了,他热情讴歌道:“那些‘下等人’,无论他们因为文化程度的低而做出些愚蠢或者多余的事,可是,他们是在学习着、进步着,在斗争中纠正自己的错误,他们中间产生了不少干部……”经济方面,瞿秋白写道:“除兵工厂、印刷厂、造币厂等一些国有企业外,农业方面在后方也有可惊的成绩。”因此,苏维埃区域人民的生活是“相当稳定和充足的”。文化方面,瞿秋白也作了实事求是的宣传和介绍。
瞿秋白的“供词”朴实无华,将苏区真实情况娓娓道来,如利剑般击中了国民党的痛处,宋希濂等将“供词”前后研究好多遍,没发现任何有利于他们的东西。在正气凛然的瞿秋白面前,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与失败。宋希濂电告国民党最高当局,说瞿秋白毫无动摇之心,请中央最后定夺。
国民党最高当局蒋介石、戴季陶、陈立夫等人对瞿秋白恨之入骨,见他毫无动摇之心,便决定将其处死以绝后患,但他们仍不放弃最后“说服”的幻想。在陈立夫的安排下,国民党中央派中统特务骨干分子王杰夫以“中央组织部特派福建党务视察委员”的身份到福建劝降瞿秋白。临行时,陈立夫特别召见王杰夫,说:“如能说降瞿秋白,那在国内国际上的号召和影响都是很大的,你将为党国立了一大功。”王杰夫受宠若惊,向陈立夫保证:“我们有办法,比他顽固的,我们都做成功了,我们好好干,一定要瞿秋白俯首归降。”于是,王杰夫带着一帮策反专家风尘仆仆地奔赴长汀。
在一间布置十分考究的房子里,瞿秋白与王杰夫见面了。在双方客气的寒暄中,一场特殊的战斗开始了。
王杰夫戴着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一双细小的眼睛骨碌直转,紧紧盯着瞿秋白,装出十分斯文的样子,细声慢气地说:“瞿先生,我们很尊敬你,今天与你见面,只是希望你能认真考虑你的问题。”
瞿秋白礼貌地回答:“谢谢你的好意,我的问题没什么考虑的。”
王杰夫连连摆头说:“不,不,你的问题,你自己没有兴趣考虑,你的朋友,你的亲戚和家属,倒是希望你好好加以考虑,你可不能使他们失望。”
瞿秋白笑了笑说:“我自己的问题,从来都是由自己考虑,不劳朋友、亲戚,甚至家属来考虑。特别是政治问题,过去是我自己考虑,现在不可能也无必要要亲友代劳。”
王杰夫碰了软钉子,但他不甘心,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瞿先生,我们从南京到长汀来,因为你是一个非凡的人才,你的中文特别是俄文程度在中国是数一数二,你生存下去,可以做翻译工作,翻译些托洛茨基最近有关批判联共的著作,这对你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没等王杰夫说完,瞿秋白就打断了他的话说:“我对俄文固然懂得些,译一些高尔基等人的文学作品,自己觉得还可以胜任。如果译托洛茨基反对联共的著作就狗屁不通了。”
软中带硬的几句话,把王杰夫顶了回去,王杰夫实在恼火,但仍旧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假惺惺地说:“朋友、亲属关心你,中央挽救你,也是爱惜你的才学,才派我们远道而来,哪料同你谈了这么多,你却无动于衷。”
瞿秋白平静地说:“王先生,谢谢你的好意,我问你们,这种关心和陷害有什么区别?我知道,你也知道,事实上没有附加条件是不会允许我生存下去的。这条件就是要我丧失人性而生存。我相信凡是真正关心我的亲友家属,特别是吾妻杨之华,也不会同意我这样毁灭的生存,这样的生存只会给他们带来耻辱和痛苦。”
瞿秋白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坦荡胸怀,使王杰夫等一伙中统特务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只好草草结束这次谈话。
此后,王杰夫等又多次与瞿秋白谈话,但瞿秋白对革命耿耿丹心,毫不向顽敌屈服,嬉笑怒骂,令敌人丧胆。王杰夫毫无办法,准备回南京复命。在离开长汀前一天,他仍不死心,又去见瞿秋白,威胁说:“瞿先生,我们决定明天离开长汀回南京,这一回去的后果,你应该知道,所以我希望你在我们走以前,最后表明你真正的态度。”
瞿秋白坚定地表示:“劳了你们远道而来,几天来费尽心机和口舌。我的态度已谈得一清二楚,任何改变都是不可能的。”王杰夫使出最后一招,劝瞿秋白效法叛徒顾顺章,他说:“你如果决心生存下去,不一定叫你做公开的反共工作。瞿先生,你学识渊博,现在国家正用人之际,所以我们才爱惜你的生命。你看顾顺章转变后,南京对他的优待。他杀人如麻,中央都不追究嘛。”
瞿秋白仿佛受到莫大的侮辱,霍地站起来,厉声说:“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你认为他这样做是识时务,我可不愿做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我情愿做个不识时务的笨拙人。”
几句话慷慨果决,掷地有声,令满室敌人无言以对,狼狈而去,王杰夫的劝降彻底失败。
三、流芳千古
囯民党当局既然不能劝降瞿秋白,便只有杀害他以除后患了。1935年6月17日中午,宋希濂接到蒋介石处决瞿秋白的密电,即派师参谋长向贤矩通知瞿秋白。
向贤矩来到狱中,见瞿秋白正专心致志伏在桌上写字,便向他说:“瞿秋白,你多次说,从被捕后就没有打算活下去,现在可以成全你了。遵照委员长的命令,决定明天上午执行,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的确,瞿秋白从被捕起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听了向贤矩的通知后,他面色异常安详、沉静,连头也没抬一下,继续写自己的字,边写边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这样做才符合蒋介石的为人,我没有什么要说的了,话早已说完了。”向贤矩自觉无趣,只好默默退出。
这天晚上,瞿秋白睡得十分安稳,睡得像放下千斤重担一样轻松。这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死神面前如此从容、如此坦然,令看守他的国民党军警也失色动容。
第二天是1935年的6月18日。这天早晨,瞿秋白很早就醒了,起身换上一件新洗的黑褂、白裤、黑袜黑鞋,认真漱洗完毕,便泡上一杯浓茶,点上一支烟,坐在窗前,饶有兴致地翻阅唐诗。他刚好翻到韦应物所写的《寄府县僚友》一诗,颇有感慨。当年韦应物罢官后,泛舟于洛水,说自己像水上的扁舟一样,对一切都无所留念,但其中“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却又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这种矛盾的情绪拨动了此时瞿秋白的心弦,瞿秋白为了党的事业,可以抛弃一切,但又留恋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为了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他将韦应物的诗句与其他几位唐人的诗句集在一起,拼成一首诗:
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
落叶寒泉听不穷,(郎士元)
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
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
刚写完,三十六师军法处处长带着全副武装的士兵来到监狱,催促起程。瞿秋白知道最后的时刻来到了,便又拿起笔,匆匆草书了几行字:
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秋白绝笔
写完,瞿秋白掷笔整衣,昂首凛然走出牢门。这时,宋希濂及三十六师大部分军官共约100多人齐集外面大厅,瞿秋白用蔑视的目光扫视了他们一下,便神态自若、步履从容地走出大门。在匪兵押送下,瞿秋白来到长汀县中山公园,按宋希濂的安排,先在此照相,瞿秋白坦然整理了一下衣履,双手背向后,巍然挺立,恬淡闲静中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整个公园突然为之寂静,连鸟雀也停止了叽喳之声,拍照完毕,凉亭内已安排好酒菜,瞿秋白旁若无人地走进凉亭,端坐上方,拿过酒杯,呷了一口酒,自语道:“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也!”说罢哈哈笑了起来,他自斟自饮,谈笑风生,神色无异。
餐毕,瞿秋白在匪兵刀枪环护之下,漫步出中山公园,走向设于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的刑场。夏日的景色特别迷人,长汀城外,树木葱郁,芳草茂盛。远处,青山笼烟;近处,绿水含碧,自然界一片生机勃勃。瞿秋白手夹香烟,缓缓行走在这青山绿水间,他自投身革命以来,很少有时间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今天,他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他爱自己的祖国,他留恋锦绣中华。但当他看到环绕身边的国民党匪兵的刀枪时,他的心被刺痛了,美好的河山现正被帝国主义、军阀所践踏蹂躏,为了让祖国的山河重放异彩,为了让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不怕死,不怕与世间的一切告别。想到这里,他的步伐更加坚定,心情更加坦然。他边走,边用纯熟的俄语唱起了《国际歌》和《红军歌》,声调低沉,却雄浑有力,当唱到“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时,瞿秋白昂首眺望远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整个大自然都似乎沉静下来,只有这激越的歌声,震荡在群山之间,回响在绿水之上。
刑场终于到了,这是一块绿茵如毯的草坪,瞿秋白走到草坪中,盘膝坐下,然后抬起头,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开枪吧!”随着一声罪恶的枪响,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子、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饮弹洒血,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享年36岁。
青山颔首,绿水无言,长天落泪,大地含悲,同声哀悼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
(责编:易潇、许心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