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4|回复: 0

机修工人王凡生和他的团队—— 用理想和智慧点亮一片天

发表于 2015-4-13 14:45: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凡生是连云港市最大的民营建材管桩制造企业——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的一名机修工人。进厂16年来,他刻苦耐劳,勤奋好学,潜心钻研,硕果累累:带出5位高徒,主持过6项技术革新,参与并获得8项国家专利,先后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材技术革新奖等10多项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工人”。
企业发展的“智囊团”
        2013年5月,东浦管桩公司成立了以王凡生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个由20多名公司技术骨干组建的工作室,用理想和智慧,点亮了一片天空,用创新和奉献,展示出新时代的劳模风采。创新室被评为海州区总工会、连云港市总工会和全国建材工会委员会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成为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和亮丽平台。
身为工作室主任的王凡生,身体力行,带头开展技术革新。他发现车间在加工工程用的桩尖时,制作劳动强度大。要制作这样的桩尖,首先要用煤炭把铁板烧2个小时,再同时由6个工人用大锤锻打成锥型桩尖,一个工时只能加工三个桩尖,费时费料费力并造成环境污染。
        王凡生运用自身的技术特长,大胆探索,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光图纸就画了上百张,终于成功研制了“锥型桩尖加工机”。投入生产后,效率提高了8倍,每年为公司带来20万元的经济效益。这台机械成为中国第一台桩尖制作设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全国建材革新三等奖,并申报德国发明专利。
技术革新的“加速器”
        创新室成员王寿彬、王晓军负责公司管桩施工的技术工作,长期的施工实践,使他们萌发出研发新型管桩的想法。
连云港地处沿海地区,大部分是淤质软地质基础,管桩如何提高耐久性,如何增强抗盐渍腐蚀能力,这是国内建材管桩行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市场呼唤着新型高强防腐管桩的研制。 于是,他们组织专人进行攻关,通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在沿海特殊地质情况下使用的防腐管桩及生产工艺,产品广泛应用江苏沿海地区,项目被列为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工程中心攻关项目等,产品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发明专利、全国建材技术革新奖。
        工作室加强软件硬件建设,除了建立各项有效制度外,还通过专家授课、技术沙龙,东浦大讲堂、集体讨论等活动, 攻克了创新路上的一道道难题。
工作室的核心作用,发挥在第一线,关键是创以致用。在研发运桩车安全设施时,遇到了管桩在运载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久攻不下,后来在工作室技术沙龙上,成员祁国强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引发了大家的激烈讨论,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试验,终于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两年来,他们共研发各类项目18个,其中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
培养人才的“梦工厂”
        王凡生的创新工作室团队,年轻的“80后”占了三分之一。 劳模工作室成立以后,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四新”学习口号(学习新知识,研究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创造新方法),把创新室的研发团队打造成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创新型“四型” 团队,要求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带好一个徒弟,讲好一堂课,创造一项工法、申报一件专利的“四个一”要求。创新室还开展别具一格的拜师活动,10个老师分别带了10个徒弟,举行签字仪式,进行了端茶、相赠礼品,宣读了拜师宣言。工作室里,老师傅细心严谨“传、帮、带”,年轻人积极专注“比、学、超”,全面提高了工作室成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如今,工作室成为了公司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有20人成为岗位标兵和技术能手,有8人取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有10人获得全国建材革新奖, 有1人担任省建材桩业协会、全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3人担任省税务、工商和国家邮政局特邀社会监督员,10人担任公司中层领导岗位,1人被评为全国建材优秀企业家 。不少人都说,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培养东浦人才的摇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