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13 17:34:43
|
查看全部
  互联网转型的取向不是唯一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一个处于成长状态的环境中,多数成员被训练成少数成员的机械的追随者。”目前,我们看到的成功,主要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成功,于是所谓的“互联网转型”,几乎都指向转型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实际上,企业“互联网化”后,“互联网+”之后,根本就没有了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区别,所以刻意追求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取向。汤因比还提醒我们:“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必须经历一种精神上的重生,才能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可见,互联网转型本质上是“精神上的重生”,而不是简单的“躯体”再造。
  互联网确实会改变很多事情,但它不是一个奇迹,不是万能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互联网+”时,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些内容,绝不是一两家互联网公司就能完全撬动的,如果传统企业非要“蚍蜉撼大树”,结局的可能之一就是,步子迈太大而摔死、信心不坚定而吓死、目标不靠谱而找死、方法太单一而拼死、方法没用对而怨死、老思想作怪而病死、内部不统一而耗死、用人不得当而误死、团队搞不定而拖死、体系不完善而坏死。追求多样性,追求分工,是自然规律,取其所长,以“匠人精神”追求“加”的小、专业、重度垂直,或许本身就是一种生存之道。甚至所谓的“融合”,也完全可以借由“专业人干专业事”来完成。
  互联网的不断进化逐渐让信息不对称消失,也逐渐让产消合一成为现实,更逐渐让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因此,只有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才能竞争用户的认知资源;只有坚持科学理性的定位,才能保证用户体验的合理边界与可持续性。无论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还是互联网企业的传统补缺,都需要认清“互联网+”的本质。“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但要不掉下来摔死,还是需要翅膀的,还是需要离地面近一点的。科技界的预言家凯文·凯利说过,“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迄今还没有出现在你的敌人名单上”。焦虑之下,不可不为,但也不可盲为,否则一不小心,就真的“死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 |
|